蔡晋 - 「科技出海」:借中東布局 在全球供應鏈中建立新支點 | CEO有料到

  特區政府行政長官李家超日前順利結束中東之行。從卡塔爾機場的自動駕駛巴士落地,到科威特主權基金的萬億美元資產池,再到阿聯酋與阿曼的免簽新政,既是一次政商代表團的例行訪問,亦是香港在全球供應鏈深度調整中邁出的關鍵一步。這顯示出香港正以科技為槓杆,撬動中東這一新興市場,在全球供應鏈加速重構的格局下,建立新的支點。

  以卡塔爾機場自動駕駛巴士為例,這是首個在中東機場應用的自動駕駛項目。這一場景不僅象徵香港技術輸出的突破,更折射出其戰略思維的轉變:從依賴傳統金融貿易的「中間人」,轉向以科技為紐帶的「適配器」,串聯起內地製造能力、中東資本需求與全球市場規則,重塑自身在全球價值鏈中的角色。自動駕駛巴士的核心技術由香港本土科研團隊開發,已在香港機場使用,現時在卡塔爾機場也完成了場景驗證。這一鏈條中,香港的角色既非純粹的技術原創者,亦非簡單的貿易中介,而是通過整合國際研發資源、對接內地生產能力和中東應用場景,形成「香港研發—內地生產—中東驗證」的協作模式。

  這種模式的優勢在於:香港憑藉高度國際化的法律體系和金融網絡,降低了技術跨境轉移的合規風險;內地製造業的規模效應則壓縮了成本;而中東市場對智慧城市、綠色能源的逼切需求,則為技術落地提供了試驗場,為技術全球化推廣積累了可信度。資料顯示,卡塔爾2024年人均GDP達7.1萬美元,在《卡塔爾國家願景2030》框架下,卡塔爾政府着力通過提高非油氣產業的經濟佔比,實現多元化發展,其《國家製造業戰略(2024-2030)》中明確提出,到2030年實現產業多元化水準提升50%,這為香港的金融科技、人工智慧等技術方案的落地提供了廣闊空間。

  技術落地的背後,是香港對供應鏈柔性重構的深層布局。科威特主權基金規模突破萬億美元,特首在會晤科威特直接投資促進局時,特別強調香港去年安排的430億美元綠色債券可為科威特綠色能源項目提供融資支持。這一表態絕非偶然——香港的金融體系既能對接中東資本對可持續技術的需求,又能通過內地供應鏈實現技術產業化。香港與科威特簽署的24項協議,實質是將香港的合規框架、內地的算力資源與中東的應用場景串聯,形成一條「去地緣化」的技術供應鏈。這種模式下,香港不再僅是資金中轉站,而是成為技術標準與商業模式的「適配器」,為全球企業提供避開政治摩擦的柔性接口。

  值得關注的是,香港的科技合作始終以「輕資產、高技術」為核心策略。阿聯酋與阿曼同步放寬對香港的免簽政策,加速了技術人才的跨境流動。目前,持特區護照可免簽進入全部海合會國家,這為香港科創企業在中東設立研發中心、開展聯合實驗掃清了障礙。正如卡塔爾機場自動駕駛巴士項目的成功,不僅依賴硬件製造,更需軟件算法與本地交通數據的深度磨合。免簽政策下,香港工程師可頻繁往返中東進行技術調試,而科威特自貿區的寬鬆監管環境,則為資料跨境流通提供了「沙箱」試驗場。這種「政策—技術—人才」的三維協同,使香港能以最小成本嵌入中東科技生態,從而輻射更廣泛的「一帶一路」市場。

  未來香港科技出海可朝兩大方向拓展。短期而言,應鞏固中東合作成果,將自動駕駛、綠色金融等試點項目進行為規模化應用。例如,利用科威特主權基金對新能源的投資熱情,推動香港的離岸人民幣債券與中東石油美元的對接,形成「技術—資本」雙循環。長期來看,香港可以中東為支點,構建「中國方案」的全球化網絡。海合會國家佔全球100間最大主權財富基金總資產的34%,同時中國亦是海合會最大交易夥伴。這無疑為香港提供了獨特的戰略縱深。通過將中東驗證的技術方案複製到東南亞、非洲等新興市場,香港不僅能擺脫對傳統歐美市場的依賴,更能在全球供應鏈重構中確立不可替代的樞紐地位。

  中東之行簽署的59份合作協定與備忘錄,正在向世界證明,香港在全球供應鏈重構中的新定位。在體量上,香港或許難以與科技巨頭比肩,但憑藉其獨特的制度彈性、國際網絡與跨界整合能力,香港有望在未來全球供應鏈中扮演更加關鍵的角色,打造出具有獨特價值的節點。這不僅是對過去定位的超越,更是香港在全球科技競爭中穩步邁向新高地的訊號。

蔡晋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