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晋 - 從「特種兵打卡」到「文化深潛」,香港文旅升級需聚焦「分層策略」 | CEO有料到

五一黃金周的香港旅遊市場,迎來了一場久違的遊客高峰。數據顯示,五日假期,共有約110萬名旅客訪港,按年激增兩成二,非內地客增長約三成。旺丁旺財的盛況背後,遊客行為的分化成為不可忽視的現象:一邊是追求「短平快」的特種兵遊客,他們即日往返甚至露宿快餐店,以社交媒體打卡為終極目標;另一邊則是駐足觀賞長洲飄色巡遊、在博物館的藝術裝置前流連的文化深潛者,他們渴望通過深度體驗與城市對話。香港旅遊業若要在效率與深度之間找到平衡,將短期流量轉化為長期價值,或需以「分層策略」變陣吸客。
現今特種兵旅遊興起,五一期間,內地旅客增長約兩成,部分人選擇即日往返或在快餐店過夜,以極低成本完成「香港一日遊」。中環摩天輪大排長龍、山頂纜車排隊長達90分鐘,這些場景印證了效率型遊客的核心訴求:性價比至上、社交媒體曝光優先。他們的消費模式更趨即興,如快餐飲食與平價快閃店,而非對傳統購物天堂的追求。
與此同時,深度文化體驗的旅行模式亦正崛起。例如此前復活節假期,西九文化區舉辦香港首個以咖啡為主題的大型戶外咖啡節,日均吸引逾萬人次入場,現場氣氛十分熱烈;五一假期期間,K11 MUSEA通過「匠心美饌」活動聯動80間餐廳,以藝術展覽與餐飲折扣吸引人流增長20%;長洲飄色巡遊以結合民俗風情,體育明星等的創意內容引發數萬遊客共鳴,甚至成為社交媒體熱議話題;社企「街坊帶路」推出的社區深度遊,將香港仔漁市場的市井氣息、彩虹邨的建築美學轉化為獨特賣點,除了本地街坊,還吸引到20%的中外旅客參與。這類遊客不再滿足於走馬觀花,他們追求文化認同、在地敘事與沉浸式體驗,更願意為獨家內容支付溢價。
在經濟利益的考量下,特種兵遊客的「低消費」標籤與深度體驗的高附加值形成對比,而不同的旅行模式亦為香港旅遊業帶來新的挑戰:太平山頂、迪士尼樂園等傳統景點持續超負荷,而大量小眾文化場景卻未被充分開發——長洲飄色巡遊僅限佛誕期間,社區遊的潛力尚未規模化釋放;熱門景點因擁堵導致體驗下降,文化IP缺乏持續運營。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以分層策略精準服務不同客群。
對效率至上的特種兵遊客,可通過技術優化與成本控制提升體驗。智能人流預警系統可幫助景點緩解擁堵;平價膠囊旅館與跨境交通套票能降低過夜門檻;快閃店模式則可滿足其即興消費需求。更具創新性的方案是將內地爆火的打卡文化與小眾景點結合,如推出中上環古建築打卡地圖,與區域內特色平價商家(如小吃飲品)聯動,消費即可打卡蓋章,集齊一定數目印章即可兌換熱門景點快速通道或限量紀念品,既能分流客群,又能引導特種兵遊客適當消費並探索非傳統路線。
而對文化深潛者,可考慮將分散的文化資源轉化為可持續IP。例如長洲飄色巡遊可突破節慶限制,將其升級為「飄色主題生態」,創立兒童遊客化妝體驗飄色工作坊,開發「飄色盲盒」等文創產品,設計「一日巡遊+半日探險」路線,串聯張保仔洞探險與海鮮街美食。社企「街坊帶路」的社區遊則展示了另一種可能。通過招募本地居民擔任導賞員,以親身經歷講述街區生活,將彩虹邨的彩色外牆、深水埗的老店故事轉化為深度敘事,令遊客得以窺見香港的市井靈魂。在此基礎上,再加一定的資金支持,可孵化更多「微IP」——例如九龍城寨的往事追憶、果欄的凌晨拍賣體驗,將社區資源轉化為獨特賣點,既能強化在地消費黏性,又能延伸IP生命力。
同時,作為亞洲航空樞紐的香港,每年千萬人次的過境旅客也是巨大的商機。2024年,經香港機場轉機的旅客為1155萬人,佔機場全年客運量的22%。與內地許多機場提供中轉免費酒店,新加坡機場有專門面向過境中轉遊客的免費半日遊相比,香港對過境遊客未能提供專屬的差異化旅遊產品,未免走寶。國家的出入境政策非常利好香港吸引轉機客,未來香港可進一步善用政策與資源,吸引更多轉機旅客走出機場旅遊消費。
旅遊模式的轉變折射出全球旅遊市場的新趨勢。香港旅遊業不應僅滿足於「購物天堂」或「盛事之都」的單一標籤,而應轉向多元化敘事。無論是即日往返、匆匆打卡的特種兵,在麥里浩徑徒步、西貢沙灘紮營的戶外愛好者,或是親身一試雞蛋仔製作的深度體驗遊客,還是匆匆一瞥都會風光的轉機旅客,他們眼中不同的香港,才是抵禦同質化競爭的核心壁壘。
當特種兵遊客追求速度,香港需要提供極致的效率;當文化深潛者渴望體驗,香港更需打磨獨一無二的故事。積極變陣,分層應對,多軌並行的思維轉變,既是旅遊業應對旺季熱潮的重要策略,更是香港進一步提升城市競爭力的必然選擇。
蔡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