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尖多士——公投變炒作?

  台灣在野黨發起四大公投,但投票率只有百分之四十一多一點,四個議案都沒有通過,可說失敗收場。
  公投是兵行險着,即使有幾百年民主傳統的英國,舉行脫歐公投,掀起巨大爭議,民意極度分裂,甚至冒出要求第二次公投的聲音。
  台灣這一次公投,結果未如反對黨所料,並不意外,因為其中的三大議案,答案並非簡單的二選一。
  譬如「反萊豬」的議題,最為人詬病。「萊豬」之稱,本身是一個污名,「萊」是萊克多巴胺的簡稱,即瘦肉精,反對瘦肉精豬肉,當然是絕對正確,任何有理智的人都不會贊成,但是瘦肉精的含量高低,在人體器官的殘留,涉及食品安全標準,需要專業研究數據,並非簡單的「萊豬」兩個字可以概括。
  美國是全世界第二大豬肉出口國,美國豬肉最大的買家是日本與中國,台灣堅決反對美國豬肉的立場,在當今的政治局勢之中,顯得十分突兀。甚至美國AIT會長也公開表示,不但她自己,連她的孩子也吃美國豬肉,畫公仔都畫出腸了。
  外交是重大的國策,正如英國脫歐,是外交的重大轉向,影響極為深遠。如此重大議題,交給公投仲裁,有違代議制民主的原則,甚至可以說是政治精英的失責。台灣進口美國豬肉的議題,同樣牽涉到深層的外交政策,交由公投決定,反對黨的政客也十分冒險。
  何況在台灣本土市場,進口豬肉本來也只有百分之十,其中美國豬肉的市場佔有率只有百分之一點二,需不要興師動眾,公投決定呢?
陶傑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