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尖多士——疫苗供過於求?

  今年二月,聯合國秘書長批評,全世界接種疫苗,「嚴重不均衡、不公平」:十個富裕國家接種了疫苗數量中的百分之七十五,但一百三十個「發展中國家」,得不到足夠的疫苗。
  但是美國《紐約時報》——這家以關注弱勢群體利益,推動社會公平正義的左派龍頭媒體報道,非洲的南非、納米比亞、津巴布韋、莫桑比克和馬拉維都要求疫苗生產商和捐助者推遲發貨,因為他們現有的供應也用不完,非洲獲發三點八四億劑疫苗,目前還有一點三八億劑尚未使用。
  印度的一位血清研究專家潘拿華(Adar Poonawalla)公開表示,全世界疫苗其實「供過於求」,以印度為例,可以接種二億劑疫苗,但只有百分之三十三的人完全接種。非洲接種的比例只有百分之十一。不是因為缺乏供應,而是醫療基礎設施薄弱,民眾不願意打針。
  直至今年九月,非洲一些國家依然在譴責「疫苗不平等」,幾乎成「種族隔離」之勢,要求富裕國家「分享疫苗」,但是這篇報道,以及這位印度專家所言,證明疫苗供應並沒有問題,但是,接種疫苗緩慢,並不是簡單的「不平等」問題,牽涉到文化習俗、民意思維、管治信用等等更為複雜和細緻的議題——但這是一個敏感的討論範圍。
  譬如,為何非洲國家的人接種意願低?有沒有文化或者信仰因素,還是對政府的信任不足,還是醫療基礎太差,負責打針的人員不足?如果是,為何會如此?這些問題,都因為政治敏感,而無法深入討論。
  接種疫苗之所以「不平等」,不僅僅是醫學研究的差距,還有其他的配套設施。不善於研究,並不要緊,這個世界本來就有許多搭便車的人。接受了疫苗,卻沒辦法用,解釋起來,就費力了。
陶傑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