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環High Tea——張家朗 VS MIRROR

  人比人,真的可以比死人。這一期,香港最紅的萬人迷是誰?是剛在奧運贏得金牌的港隊劍擊代表張家朗?還是人氣爆燈的「鏡」團MIRROR十二男?
  張家朗是實力派運動員,MIRROR「鏡」團其實是一個成功打造的品牌,兩者內涵並不一樣,但都成為被熱捧之星。他們成功之路絕不一樣,他們背後代表兩種價值,直接比較他們似乎不公道,但若他們代表了兩種社會價值,則非常值得我們作出比較。
  劍神張家朗有一個奮鬥故事。他來自籃球世家,但卻在中三那年參加劍擊班,自此與劍擊結緣,甚至在中四那年中學未畢業便決定停學,專注學劍,結果在十六歲時在亞洲青少年錦標賽上橫掃四面金牌,再於兩年後再升階,成為首位香港亞洲賽金牌劍手。到了二○一九年,劍技日趨成熟的張家朗躍升至世界第五劍手,創個人和香港男花劍壇新高。
  運動員的路是屢敗屢戰,張家朗也曾經歷低潮迷失的時候,不過他在重拾狀態後,愈戰愈勇,到了今天,成為奧運金牌得主,更為香港贏得回歸以來的第一面奧運金牌,意義重大,他亦會名留香港的奧運史上。
  「鏡」團十二男MIRROR崛起,也有他們的奮鬥故事。由參加《全民造星》才開始踏足娛樂圈,這群無名小卒敢於挑戰不可能的任務,十二人成功之處是作為一個剛冒起的男團,有力戰大台的勇氣,帶起熱潮,令到「鏡」粉處處。
  「鏡」團極速成為炙手可熱的人氣之星,由唱歌到演戲到成為廣告寵兒,背後造星的團隊,發揮了最大的效能。其實MIRROR竄紅並非十年苦練得來的成果,造星者的策略,以及社會追星的文化,為這一群男子偶像締造了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令他們成為一時無兩的人氣偶像。
  然而,像過去幾十年所有追星的熱潮所見,追星者的激情,多不持久,靠品牌形象做成人氣的策略不會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路向。「鏡」粉一退,造星者必會另起爐灶,另捧新星。「鏡」團十二男若不自我增值,提升內涵,很難可以長據娛樂版的頭版、二版。
  劍神張家朗今日的成功,是由個人努力,加上貨真價實的實力創造出來的。他的故事為後來的運動員,以至一般年輕人樹立了一個難得的榜樣。相反「鏡」團的成功,雖然不乏部份個人努力的元素,但品牌打造的氣味完全掩蓋了個人的元素,成功靠宣傳策略多於靠內涵。
  今天,香港人見到兩種人氣現象,有人力讚張家朗,是有感於其努力不懈而最終成功的故事;有人力捧「鏡」團是因他們無處不在、推銷要追夢,並總有一天會成功的信念。在個人的層面,如果你是年輕人,你會揀誰做真正的學習榜樣?走一條細水長流的奮鬥之路?還是一條重包裝輕內涵快速上位之路?在社會的層面,香港希望見到更多張家朗?還是更多MIRROR兵團?也許這也是我們的社會值得思考的問題!
黃麗君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