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香港爭牌 不應獨沽幾味

  張家朗勇奪奧運花劍金牌,掀起劍擊熱潮,料不少家長會一窩蜂安排子女學習劍擊,冀產出「張家朗2.0」。不過,「風之后」李麗珊指出,不應偏重某項運動發展,所言甚是。港府應檢討精英運動員培訓政策,以推動運動多元化,提升整體運動實力為目標。
  李麗珊憶述,她於一九九六年奪得風帆金牌後,的確多了人學習滑浪風帆,但她認為,香港不要只靠一項運動爭取獎牌,應顧及不同運動的發展。這個說法有道理,本港在東奧取得四十六張入場券,當中以單車、游泳和劍擊實力較好,其他項目雖達世界水平,但要名列前茅,難度甚高。另一些項目,如田徑和大型球類,更是香港弱項。
  現時各體育總會負責發掘有潛質的年輕人,推薦給香港體育學院,讓他們獲取獎學金,接受高水平訓練,與國際頂尖運動員一較高下,並獲財政、訓練、教育及生活支援。能夠在國際賽嶄露頭角的運動員,會獲得更多支援。個別項目,例如單車,多年來在國際賽積累成績,加上界內人士爭取,才擁有大型的單車館。當局在今次奧運之後,應作全盤檢討,鞏固傳統強項之餘,應透過調撥資源,並與各體育總會加強合作,更精準地挑選具有運動天賦的年輕人,重點培育,為香港未來儲備更多衝擊獎牌的人才。
李一飄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