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管達人——風險管理服務日益重要 達信助企業轉危為機

「天有不測之風雲」,除了可應用在人生際遇,放諸企業發展亦可。達信風險管理及保險服務(香港)有限公司行政總裁于蕾相信,企業在發展業務時,承受風險乃無可避免,只要懂得未雨綢繆,做好風險管理,即使經歷風雨亦能迅速復原,甚至變得更強。惟于蕾發現,本港中小企普遍忽略對風險管理認知,誤以為風險管理只是支出項目,「及至不幸蒙受損失,才察覺風險管理重要性,但已經太遲了」。
十六年前的九月,美國以至全球都籠罩着一股恐襲陰霾,今天坐在達信風險管理及保險服務有限公司香港辦公室的行政總裁于蕾感受最深。她於九八年加入達信,正正在紐約世貿大樓辦公室工作,「九一一」當天因外出開會沒有留在辦公室逃過一劫,卻痛失百多名同事。
  「對我和公司而言,這都是很難過的時間。」于蕾回想這段經歷,語調仍流露一絲悲慟,但她相信災難使人更強壯和團結,亦令她更深信自己的工作是要幫助企業渡過難關,重回原來軌道。「『九一一』告訴我們,世界是難以預測的,任何事情都有可能發生,最重要是打好根基。」
助企業控制風險
  今時今日的香港或許不會面臨如斯浩劫,但上月一場十號風球,本港亦損失不菲,市民生活或多或少亦受到影響。于蕾直言,若能事先做好風險管理,很多損失其實可以避免。「好像上次有一個吊船(撞擊大廈外牆),物業管理公司應事先繫穩容易鬆脫的物件;停車場管理公司亦應測試渠道系統,建議住戶別把車輛停在地庫。」
  作為在港有領導地位的風險管理和保險顧問公司,達信專門為企業提供風險管理諮詢服務,以及制訂保險方案。于蕾認為,「企業可以容許風險存在,因為有危才有機,業務才能有所發展,而我們是幫助企業控制風險水平,化危為機」。
  她分享指,過去曾有一家本港大型企業,在海外經營的一間酒店因設施故障停電兩周,不但未能接待旅客,酒店內食物亦要悉數報銷,幸該企業事前購買的保險已涵蓋財產受破壞和業務中斷造成損失,索償近百萬美元,讓他們能迅速恢復業務。
  目前達信在港客戶當中,地產公司和金融機構屬大多數,分別約佔三成。她舉例指,地產公司需為物業購買火災保險,為員工購買工傷保險等;而金融機構為客戶管理資產時,則要購買專業責任保險。
  香港大型企業已逐漸察覺風險管理重要性,但于蕾發現,本港仍有大量中小企忽略風險管理需要。「他們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業務拓展,覺得風險管理是支出項目,不願花錢投資,及至不幸蒙受損失,才察覺風險管理重要,但已經太遲了。」
中小企忽略風險管理
  于蕾分析指,中小企大多只購買財產保險等相對基本保險產品,「但產品責任保險、收入保障保險等比較昂貴,便不一定會購買」。她估計中小企礙於資源及人手不及大型企業,未能撥出資金投放在風險管理工作上,「但其實中小企較大型企業更脆弱」。
  針對中小企風險管理需要,達信設計了一套產品責任保險方案,讓多家中小企共同參與。「中小企單獨向保險公司購買,未必有最好價格和保障範圍,共同購買則可減輕成本。」達信亦不時舉辦講座,向中小企講解風險管理重要性。
  此外,于蕾指近年網絡攻擊愈見猖獗,「幾個月前的WannaCry事件,對銀行、網上零售業造成很大衝擊」。她解釋,企業一旦被黑客攻擊,客戶的個人資料、信用卡資料等均有可能被盜取,損失難以預料。她透露,達信正搜集有關企業遭受網絡攻擊數據作研究,期望可在短期內公佈。
歐美企業保險較先進
  在上海出生的于蕾,求學時期到美國留學,畢業後選擇留在當地發展事業,加入達信風險管理及保險服務有限公司,初期在紐約辦公室工作,其後又輾轉被派回亞洲。「公司覺得我是亞洲人,在亞洲發揮的空間可能會大一點。」先後在新加坡、上海和香港出任管理層,她笑言自己「算是最早一批海歸」。
  過去在全球不同城市工作,于蕾直言感到很享受,亦很珍惜每個體驗文化的機會。「每個地方我都很喜歡,她們當然有相同之處,但各地文化有所不同,不只是工作,甚至時裝、美食等,都給我很大新鮮感,就像不斷學習新事物,生活多姿多采。」
  于蕾認為,在風險管理認知上,美國企業仍較亞洲地區先進,她亦自覺肩負起責任,將外地風險管理文化和水平引進亞洲,「畢竟現時是全球化社會」。她形容香港企業風險管理水平昔日與外地仍有一段差距,但現時已進步很多,「有新產品推出時,很多企業都有興趣了解,已算是成熟市場」。
企管達人 本報記者


■達信不時舉辦講座,向中小企講解風險管理重要性。受訪者提供
■達信不時舉辦講座,向中小企講解風險管理重要性。受訪者提供
■于蕾於○三年攜同達信旗幟攀登Mt. Kilimanjaro,以記念在「九一一」離世的同事。受訪者提供
■于蕾於○三年攜同達信旗幟攀登Mt. Kilimanjaro,以記念在「九一一」離世的同事。受訪者提供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