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6期 家長熱話】從小培養學習劍擊 鍛煉處事冷靜專注

其他
更新時間:19:12 2021-08-18 HKT
發佈時間:00:00 2021-08-19 HKT

香港代表隊在東京奧運創下歷史佳績,焦點之一是運動員張家朗在男子花劍個人賽摘下香港首面奧運劍擊金牌。昔日比賽落後時會浮躁、不服氣;落敗後不甘、哭鬧,經過不斷琢磨,他終於成功走上奧運頒獎台。


張家朗在發表獲獎感言時,勉勵大家堅持、別輕言放棄。在全城見證佳績的氣氛下,加上港產「劍神」鼓勵,不少開辦劍擊課堂的機構電話響個不停。如有興趣學習劍擊,小朋友可從何入手?小劍手又可如何透過劍擊,從挫折中成長,再「劍指」勝利?


香港劍擊總會網頁顯示,現時全港約有三十多所屬會提供劍擊課程。劍擊運動學院花劍總教練朱詠禧約於2000年起接觸劍擊,他說現時劍擊比以前普及得多,例如由香港劍擊總會舉辦的十四歲以下(U14)比賽,其參加人數也由以往的十多至二十人,升至近一百人。


四歲可開始接觸
香港劍擊隊的花劍代表有張家朗、重劍代表則有江旻憓,不同劍種有何分別?朱詠禧解釋,劍擊主要分為花劍、重劍和佩劍三種,小朋友通常由花劍入門。「花劍以劍尖刺中對方得分,而且具進攻權(規則)。」佩劍可用劍刃得分,故「劈」中對方也可得分,同樣講求進攻權,「故整個比賽節奏會較快,需要鬥快及爭分奪秒進攻。」至於重劍,雙方有機會同時得分,劍手需較有耐性,善用策略令自己獨取分數。


朱詠禧指出,小朋友一般可由四歲起學習劍擊,「主要是要懂得聽從指令和獨立自理。」他補充,以往學生直至中學才開始考慮由花劍轉攻其他劍種,但現在可由教練從小觀察其適合的劍種,有六歲的孩子已可考慮轉打佩劍或重劍。小朋友的性格和特質也可作參考,「性格活潑好動且速度快,建議他們玩佩劍;比較有耐性、具策略,就建議玩重劍。」


比賽場上學隨機應變
不僅天性外向、活潑好動的小朋友適合學習劍擊,如希望鍛煉專注度和隨機應變的能力,劍擊也是不錯的選擇。有別於游泳或跑步只集中於自己的泳綫或跑道,劍擊需要按對手表現,隨時應變,提升得分機會。朱詠禧說:「例如平常很喜歡進攻的劍手,多練習刺中對手某個位置,但真正比賽時當對手的反應跟預期或練習時不一樣,就要因應對手改變(出劍)綫路。」故此,孩子學習劍擊能同時提升專注力及訓練手腳協調。


沉着應戰致勝關鍵
採訪當天,一班「小劍神」一起練習步法時鏗鏘有力,踏地聲響貫穿全場。現場有些年幼的小朋友,已在劍擊比賽中經歷過甘苦,家長願意放手支持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九歲的煣煣被媽媽形容為「無時停」,她年僅三歲多時卻在一所劍會前目不轉睛地看別人訓練,煣煣當天試堂後便愛上劍擊,一直學習至今已五年多。媽媽說:「其實她很多時上完劍擊堂後,都是帶着瘀傷回家。」但她見證到女兒一路堅持,「就算我讓她選擇去主題樂園、跟朋友出去玩或練劍擊,她都是選擇劍擊。」煣煣過往性格較衝動又好勝,「她最初打劍總是很擔心輸贏,落後就急着想取分,但打劍需要保持冷靜和判斷力。」


煣煣媽媽隨之憶起女兒最近參加花劍比賽,更闖進決賽,雙方未曾交手,但對方被公認是動作非常敏捷的劍手。「如果是以前的煣煣,一定會很衝動,想盡快多取分數。」但這場決賽中,「煣煣冷靜地跟對方一分一分咬着上,懂得看準機會才出劍。」最後煣煣率先取得最後一分,贏得金牌。「她勝出後馬上脫下面罩跑過來,我們抱着彼此哭。」沉着應戰常被視為劍擊比賽的致勝關鍵,相信煣煣媽媽樂見女兒成長不少,並期待她日後的蛻變。


認真對待訓練比賽
記者一邊採訪一邊觀察學員訓練,現場的小人兒都神情認真,絕不怠慢。其中郭生的女兒今年十歲,學習劍擊兩年,他形容好動的女兒以前處事不太認真,故他一直鼓勵女兒參賽。隨着劍擊運動普及化,「不同屬會,以及一些體育會和團體會分別舉辦邀請賽和比賽。」郭生盼女兒藉此領悟平日認真訓練的重要,並學懂面對失敗。


比賽取得佳績固然高興,但郭生更希望鍛煉女兒的心智。「她第一次參加學院舉辦的比賽,因面對眾多經驗豐富的對手,很快便遭淘汰,哭了起來。」郭生坦言,女兒過往從未受過這樣的磨練,「於是她知道日後要透過嚴謹的練習,改善弱點,並學會檢討,增加下次勝出的機會。」


今屆奧運令大眾再次關心運動員如何兼顧運動與學業,煣煣媽媽和郭生均稱暫未有此煩惱,更表示若孩子非常有天分和興趣,不介意按其資質加以培養她們在劍擊方面的發展。


文:劉嘉曉 圖:黃頌偉


延伸閱讀


【583期 家長熱話】乘奧運熱潮普及化 解構香港新興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