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6期 升學教育】香港育嬰園 家長疑問逐一擊破 迷思全解構

其他
更新時間:19:12 2021-08-18
發佈時間:00:00 2021-08-19

雙職父母要兼顧家庭和事業,除了由「四大長老」或外傭幫忙照顧年幼子女,部分家長會選擇育嬰園服務,孩子既能獲得照顧,又可接受學前教育。育嬰園名額一位難求,許多母親在懷孕期間已為肚內的寶寶報名輪候。目前社會福利署資助的服務,大致可以收生年齡劃分,分別為零至三歲的獨立育嬰園,以及零至二、二至三歲的幼兒學校暨育嬰園。


救世軍教育服務部表示,坊間所稱的育嬰園、嬰兒園,屬嬰兒部的服務,一般指零至三歲的全日制嬰幼兒照顧服務;幼兒中心、日間託兒所則指二至三歲的幼兒服務,一般指全日制或半日制的學前班或預備班。


許多家長心存疑慮,擔心孩子在園內能否得到全面照顧?在家照顧還是報讀育嬰園較好?幼兒入讀育嬰園又有哪些好處?《親子王》今期邀得救世軍和香港保護兒童會旗下育嬰園三名校長及總主任,逐一解答家長疑問;另整理出受資助、私營/非牟利的獨立育嬰園及幼兒中心名單,以及其收費和附設的輔助服務。


資深教職人員解說 全面認識育嬰園
香港於英國殖民地時期,育嬰園主要由具宗教背景的教學及志願團體以扶貧角度開設,為弱勢兒童提供服務,當時政府對幼兒照顧服務的支援不多。至1970年代,隨着人口急速增長,照顧嬰兒的需求上升。政府在1975年及1976年分別通過《幼兒中心條例》及《幼兒中心規例》,開始規管幼兒照顧服務。


香港保護兒童會現時營運五所育嬰園,佔全港服務約4成,每年提供329個名額給有需要的家庭,轄下利黃瑤璧日託嬰兒園園長鄧鳳儀透露:「本會今年年底將於北區開設新育嬰園,提供56個名額。」她指出,現時香港對育嬰園學額的需求殷切,不少家長正在輪候,「以本會數據為例,每年釋出約160個名額,但報名人數達1,700個。」


 


港育嬰服務按歲數劃分
救世軍教育服務部學前教育總主任張素媚指出,嬰幼兒服務可以收生歲數劃分,分為0至3歲的獨立育嬰園,以及附設在幼兒中心內、0至2及2至3歲的班組。其中0至2歲的全日制育兒服務,主要由非牟利辦學團體向雙職父母提供,少有由私人機構開辦;2至3歲的課程稱為學前班,附設在育嬰園或幼兒學校服務內,亦有私營或非牟利團體開辦學前教育。


收生須知與輪候時間
現時育嬰園的名額供不應求,建議家長在報讀時,宜多留意心儀機構的收生程序和輪候時間。


香港保護兒童會接受郵寄、親身提交或電郵方式報名,家長可於該會網站下載表格,會方收到表格後會回覆有關輪候資料。鄧鳳儀表示,園內有空缺時即會通知家長,與孩子初步約見,「約見不是為了考驗孩子,而是提供機會讓家長認識育嬰園,先了解幼兒在嬰兒園的日常生活。」其後,家長便可提交資料辦理入學手續、預約身體檢查。輪候時間方面,鄧鳳儀說現時名額緊絀,難以估計輪候時間,可能需輪候一年以上。她補充:「一般來說,八九月時學位最多,因有一批孩子會轉讀N班(學前預備班)或K班(幼稚園幼兒班)。」


有機構會舉辦新生簡介會,讓家長了解老師如何照顧孩子。救世軍北角幼兒學校暨育嬰園校長梁詠娟表示,家長在簡介會上,可了解校舍的衞生標準,校方會解答其疑問和擔心。除此之外,救世軍旗下育嬰園會定期向四十個家庭推廣服務,她提醒:「大家亦可留意不定期舉辦的親子或家長課程,與本校教職員接觸,便較安心把孩子送入學校。」


提供全方位照顧 幼兒成長好處多
許多家長將孩子送到育嬰園,除了讓他們獲得基本的日常照料外,幼兒也能盡早接受教育,發展多方面潛能,育嬰園能為孩子帶來下列好處。


建立信任與依附關係
有研究指出,人生在不同階段有相應的發展任務,三至六歲的孩子應培養自主學習能力,零至三歲嬰幼兒則主要建立對人的信任。鄧鳳儀表示,育嬰園老師會留意孩子的需求,給予他們相對適切的回應。「無論孩子是哭泣或叫喊,當他們感受到適切回應時,自然在情感和生理上得到滿足。情緒穩定就能建立對人的信任,或者意識到他們也受別人重視。」


為讓嬰兒多與人接觸,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家長應多為他們按摩。鄧鳳儀解釋:「按摩能為嬰兒建構良好的心理基礎和安全感,在安全的環境下,嬰兒自然會主動探索。」育嬰園的環境專為嬰幼兒而設,在探索的過程中他們可培養主動學習的能力,從而建立社會化行為。


更早建立社交能力
不少雙職父母家庭傾向替子女報讀育嬰園,因「四大長老」或外傭或只懂照顧孩子最基本的起居飲食。張素媚指出:「家庭照顧未必能夠提供多元化學習元素或健康衞生常識。育嬰園的服務則在感知、健康、機能方面,均配備完善的課程。」


梁詠娟補充,校方會透過觀察,向孩子提供適切的群體生活社交元素,讓孩子互動。他們會較同齡的孩子成熟、獨立,語言和社交能力也更理想。張素媚解釋:「零至一歲的嬰兒就如吸收力強的海綿,園內提供機會讓孩子玩耍、探索、行走,從而適應群體生活,提升溝通能力。」有不少家長認為上過育嬰園的孩子,溝通能力較同齡孩子高,語言發展亦較快,故相對自信心較強。張素媚亦稱,孩子入讀育嬰園對於考學前班有較大優勢,因他們在幼兒時期已適應群體生活,建立了基本的社交能力。


培養自理動機
除提供群體生活環境外,育嬰園內作息時間穩定,可幫助孩子建立規律生活和良好生活習慣。鄧鳳儀表示,頗多家長反映在育嬰園長大的孩子自理能力更強,「不是因為沒人照顧,而是我們着重培養幼兒的自理動機。大人動手一定比孩子做得快,但當孩子約一歲時,就要讓他們主動嘗試。」育嬰園的角色主要為照顧、協助、教導孩子,「一歲的孩子有能力自行使用餐具,老師可慢慢教導其他基本自理能力,如簡單的穿衣、餐前餐後的清潔,令幼兒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建立自理能力。」


育嬰園收費及服務時間
社署資助及私營/非牟利育嬰園每月收費約為3,000至逾10,000元不等,視乎所需服務日數及時間而定,費用涵蓋每日膳食、學費等,通常不會額外收取其他費用。


服務時間為星期一至五上午8時至下午6時、星期六早上8時至下午1時。部分育嬰園設有延長時間服務,星期一至五最多延長至晚上8時,星期六則至下午3時,星期日及公眾假期暫不開放。


剖析兩大機構 育嬰園特色

救世軍 蒙特梭利教學
救世軍轄下有兩所幼兒學校暨育嬰園,教職員接受專業的內部教學培訓。以下由兩名校長及救世軍學前教育總主任向大家介紹該機構的育嬰園特色。


融入蒙特梭利教學法
為增加幼兒的感官刺激,救世軍採用蒙特梭利教學法。救世軍白田幼兒學校暨育嬰園校長梁翠鳳說:「園內提供專門的蒙特梭利教具,例如觸覺板、感溫板、重量板等,給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刺激其對周圍環境的探索。」該機構的蒙特梭利教學針對零至二歲嬰兒而設,有一套特定的感知發展訓練。


張素媚表示,目前香港未有針對蒙特梭利教學法的專業考核,相關在職培訓仍然缺失,「救世軍內部有專業培訓,就育嬰園所需服務,安排老師訓練其他教職員。」她續稱,有關定期課程能夠讓園內教學人員接受系統培訓,如按摩、蒙特梭利教育及照顧嬰兒的技巧等。


重視感官學習
育嬰園重視嬰兒的皮膚觸覺刺激,希望他們可透過感官世界學習。梁詠娟指出,課程包含嬰兒按摩,透過老師貼身按摩肌膚,幼兒可獲得安全感和親切感。「透過外在刺激,可提升血液循環,增強本體感。輕揉時可令皮膚的感覺與腦部產生連結,刺激腦部發展。」她解釋,嬰兒一般靠感官學習,而非只靠眼耳口鼻,光線、皮膚和身體接觸等均可刺激其腦部發展。


聽覺訓練方面,育嬰園利用不同生活元素,如鑰匙、鈴鐺等,在幼兒耳邊發出聲響。梁翠鳳說:「小朋友會追蹤聲音,如在其左右耳旁來回搖動鈴鐺,孩子便根據聲音來源轉換(臉部)方向。」


追蹤發展軌道
為讓家長詳盡了解孩子在園內生活情況,育嬰園會詳細記錄孩子的膳食,家長接送時亦會向其提供資料。梁詠娟表示,園方會替孩子記錄首次嘗試的食物、入睡時間、睡覺時數等。育嬰園亦着重孩子的健康衞生和體能發展,故每日都有健康紀錄。張素媚補充:「例如不同食物的攝取時間、孩子由吃糊到軟飯的過程等,都會記下進程。」


除餐飲和日常生活紀錄外,機構亦為孩子在不同年齡階段拍攝照片,留下紀念和回憶。張素媚表示,園方會印下孩子的手足印,分別拍下照片,「讓家長感受到我們對孩子的重視。」梁翠鳳補充,畢業證書也是孩子的成長印記,園方會把孩子由入學起拍攝的相片,以幻燈片形式放於證書上。


老師熟悉每名孩子的發展進程,注意個別照顧。除每日日誌外,園方更設有定期手冊、發展檔案和報告,保持與家長溝通,協助了解孩子在園內的情況,並提供相應的支援和建議,與家長攜手照顧孩子。


香港保護兒童會 奉行教顧並重
各機構旗下育嬰園推行的教育方式和着重之處或有不同,香港保護兒童會的育嬰園又有何特點?由園長鄧鳳儀向大家詳盡介紹。


應用五大元素「S.H.A.R.E.」
香港保護兒童會奉行「教顧並重」的理念,除支援雙職家長外,更關顧幼兒成長,針對不同嬰兒的發展提供適切計畫。其轄下育嬰園推行「S.H.A.R.E.model」,五大教學元素包括:
Self-concept(自我概念):培育積極自信的態度和情緒表達的能力;


Health(健康生活):培育良好生活習慣和自理能力,養成健康體魄;


Ability(基礎能力):培育基礎認知、語言溝通及體肌能力;


Relationship(互動關係):培育正向社交技巧,建立依附關係 ;


Exploration(探索經驗):培育學習興趣,令他們樂於探索。


鄧鳳儀解釋,在「Ability基礎能力」方面,園方注重提升孩子的表達能力和動機。老師結合生活常用的手勢和口語,在日常中利用故事溝通,又用圖書作為媒介,促進孩子語言認知發展。園方將做法推廣給家長,在家亦可作雙語伴讀。


照顧孩子差異
在孩子的成長階梯中,個別發展或有所差異。鄧鳳儀表示,園內根據成長發展檢核表觀察孩子,從而設計不同活動。「若孩子已到懂得轉身的月齡,但(轉身)仍有困難,老師會觀察孩子問題所在,從而設計及提供針對性的活動,以助其頸力或背肌發展。」


當月齡較小的嬰兒投入地面活動時,園方會在地上放置物品以吸引他們抬頭、撐起身體、嘗試觸摸物品等。對於月齡稍大的孩子,則會舉行小組活動,主題圍繞生活和成長需要,例如聲音探索、雙語活動等,促進各方面成長。


提供適切活動空間
一般香港家庭空間有限,育嬰園專為幼兒的生活和活動提供空間,故會配合孩子的發展需要而放置不同家具、設備和玩具。豐富及安全的環境可促進孩子成長,並提供理想的群體生活環境。鄧鳳儀指出,「育嬰園是個小社會,嬰幼兒每天接觸年齡相若的孩子,可在自然的相處中,建立人與人互動的關係,過程中可見兩歲的小朋友已開始建立朋輩友誼,學會體會別人感受,亦明白到自己被重視。」


 

















家長開放日須知
香港保護兒童今年會有三間嬰兒園籌辦周年活動,分別於十一月和十二月舉行開放日,讓家長了解其環境和服務細節,詳情留意該會Facebook專頁:

1. 祈廉士日託嬰兒園


日期:20/11/2021


時間:上午10時至中午12時 / 下午2時至4時


主題:美藝變變變 + 雙語故事教學示範



2. 香港空運業界嬰兒園


日期:04/12/2021


時間:上午10:30至中午12:30 /下午1:45至4:15


主題:感知世界大探索



3. 新航筲箕灣日託嬰兒園


日期:11/12/2021


時間:上午10:30至中午12:00 /下午2時至4時


主題:Bright Smart Baby(BB也玩STEM)



 


文:程嘉瑜 圖:程嘉瑜、星島圖片庫、受訪者提供


延伸閱讀


【584期 育兒秘笈】初生寶寶經常扎醒 家長如何處理?


【580期 育兒秘笈】主題遊戲協助學習 幼童留家啟發思考


【575期 育兒秘笈】香港保護兒童會專家:寶寶感知遊戲探索世界 家長宜提供適當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