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2期 感童身授】學習分享
發佈時間:00:00 2021-05-13 HKT

在遊戲小組裏,最常見到的,就是父母們都努力地讓孩子融入社交生活之中,父母會教導孩子一堆「成人文明世界中的社交接受行為」,期望他們能夠明白並做得到。其中一項,就是「分享」。
孩子是故意作對?
在遊戲小組中,孩子見到心愛的玩具,很多時候就會伸手去搶,甚至出現攻擊行為。父母見到既擔心孩子將來未能適應學校及社交生活,又尷尬孩子令對方受到傷害;又或者父母見到其他孩子很想玩自己孩子的玩具,類似上述的情況,父母有時都會教導孩子要分享。孩子年幼,當然不依,結果又是一陣糾纏。究竟,幼兒是故意作對,還是我們用錯方法呢?
當然,故意作對是有可能的。根據艾克遜的發展理論,孩子在大約歲半至三歲左右,會出現與父母對抗的行為,孩子透過這個行為,去發展自主這個概念,他們會透過嘗試觸碰父母的底綫,去理解自己的界限。父母在處理這個年紀的孩子時,需要保持着「溫柔地堅持」這個做法、溫柔地溝通,但需要堅持限制及要求。
但是,父母也需要留意,其實針對年幼的孩子,「分享」這個概念對他們來說,實在有點深奧,孩子未能掌握「分享」這個概念,所以無論你怎樣堅持,他們就是不明白。以下分享的三點,或者能助家長解決問題。
1. 輪候概念
既然不明白「分享」,父母可以嘗試以「輪候」的概念,讓孩子明白,當前面的孩子完成了,就會輪到自己。情況就如到公園裏玩滑梯一樣,前面的朋友未滑下去,下一位又怎樣能夠進行遊戲呢?父母可以引導孩子在輪候時,觀察一下對方,對方是怎樣玩這個玩具的?這個玩具的外形、顏色、特性等等怎樣?讓孩子在輪候時,也不至於太過沉悶。
2. 學用計時
除了觀察之外,父母也可以運用計時的方法,讓孩子明白,獨佔玩具的時間到了,必須要交給下一位朋友。等待玩具的,也可以用這個方法。在時間完結前,父母可以設定響鬧,並預先告知孩子,只剩餘兩分鐘時間(或其他時間數),讓孩子有心理準備,又或者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數數,讓孩子知道,當數到十(或其他數目)的時候,就要輪到下一位小朋友了。
3. 交換玩具
除了輪候之外,交換也是一個好方法。如果有朋友來訪,父母可以預先告知孩子,讓他準備一些玩具跟對方交換,同時也跟對方的父母溝通一下,讓他的孩子也可以帶一個玩具到訪,讓孩子們都明白。透過交換,就可以有更多的樂趣!最後,還得要提醒一下,父母應該透過正面的方法,例如讚賞、鼓勵等等,讓孩子能透過成功的經驗,養成「分享」的好習慣!
作者:程衞強(Victor Ching)(香港及英國註冊心理學家、認證靜觀導師,並有多個國際認證專業資格、心理學(特殊學習需要)及管理學雙碩士學位。曾任本港註冊幼稚園及幼兒學校校監,現時為私人執業心理學家,並擔任多所大學客席講師工作。Victor活躍於傳媒及社交媒體,曾接受電視、電台、報章及雜誌訪問超過數百次。專頁︰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Victor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