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1期 感童身授】習慣成功
發佈時間:00:00 2021-05-06 HKT

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成功,於是,我們忙於指出孩子做得不夠好的地方,希望他們能夠改正過來。
例如功課上看到寫得不好的字,我們都要擦掉,讓孩子知道「好字」是應該怎樣寫的;孩子做錯了事,要他們立即指正,然後改正過來。到底,這樣做,對孩子而言真的有較多機會成功嗎?
產生良好情緒
加拿大著名心理學家 Albert Bandura 曾對「我自效能」(Self-Efficacy)進行研究,認為「成功」本身就是成功的催化劑。當人們做好一件事,那怕是委屈的事情,他們看到自己做得好,因此會產生良好的情緒及感覺,並進入良性循環,愈做愈好。
而且,習慣可以讓我們擴大了我們的安舒區。Haemmerlie & Montgomery( 一九八二)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們找來一些非常內向及害羞的異性戀男士,邀請他們進行一個為期兩天的實驗。
實驗人員先安排他們在等候室等待,同場有另一名女士在等待實驗,但其實這名女士是一名匿名的實驗人員,她在等候時跟同場等待的男士交談,並表現出對他的話題很感興趣,他們一共談了六分鐘,女士就被引進實驗室,然後換來另一位女士(同樣是匿名的實驗人員),同樣談了六分鐘。
如是者,每名男士都在房內跟十二位匿名實驗人員交談過(共七十二分鐘);第二天,情況相同。
行為大有改善
然後,實驗人員對這些男士進行為期六個月的追蹤研究,發現他們在面對異性時的焦慮,比實驗前大大減少,甚至有人第一次成功與異性約會!
即使過了六個月後,實驗人員向這些志願者解說了實驗,並坦白了那些女士其實是匿名的實驗人員,但這些男士在面對異性時的行為已經大大改善,即使知道了真相,也沒有影響他們的表現及信心,因此,他們已進入了良性循環!
忌不斷要求改善
所以,父母也要留意,我們的重點應該是放在孩子的強項、放在孩子做得好的地方,讓他們對自己的行為及能力有信心,並會投放努力,不斷地愈做愈好!
如果我們不斷地要求改善,孩子就會愈見愈多他們做得不夠好的地方,信心及自我形象也會變得低落,這樣反而影響他們的表現。當然,我不是說放手不管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但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能用功做家課,我們應該先讚他寫得好的字,還是擦掉他們寫得不好的字呢?
作者︰程衞強(Victor Ching)(香港及英國註冊心理學家、認證靜觀導師,並有多個國際認證專業資格、心理學(特殊學習需要)及管理學雙碩士學位。曾任本港註冊幼稚園及幼兒學校校監,現時為私人執業心理學家,並擔任多所大學客席講師工作。Victor活躍於傳媒及社交媒體,曾接受電視、電台、報章及雜誌訪問超過數百次。專頁︰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Victor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