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力文 - 以太幣基本面仍冷 | Exchange²

專欄
更新時間:02:00 2025-07-14 HKT
發佈時間:02:00 2025-07-14 HKT

最近以太幣(ETH)相關利好消息鋪天蓋地,上市礦企Bit Digital宣布斥資1.72億美元,將公司庫存比特幣全數換成ETH,成為全球最大的持幣上市公司之一。  

  另一方面,貝萊德(BlackRock)、富達(Fidelity)、Coinbase等傳統金融巨頭也接連傳出掃貨消息,社交媒體滿是機構正大舉買入ETH的截圖與轉發,氣氛頗有2020年比特幣牛市初期之勢。光是6月底一周內,持有1000至100000枚ETH的中大型錢包就增持近150萬枚ETH,機構層面的進場可謂聲勢浩大。然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以太幣鏈上基本面數據的轉弱,首當其衝的是手續費收入暴跌。

機構屢傳掃貨消息

  然而,拉遠鏡頭觀察,以太幣鏈上基本面卻未見同步改善,甚至出現多個逆風訊號。首先是核心的鏈上收入,隨着大量交易遷往Arbitrum、Base等L2網絡,主網Gas費收入大幅下滑。根據幣安數據,6月單周手續費收入跌至4年低位、僅約350萬美元,較2024年高峰銳減近8成。這直接導致ETH的通縮步伐放緩,年化供應再度轉正,壓力重回資產估值。

  DeFi市場份額亦持續流失。根據DefiLlama,ETH TVL佔整體市場的比重由年初的61%下降至約52%,接近歷史低位。新公鏈如Solana迅速吸走用戶與資金,令以太幣核心協議與應用的資金黏性備受考驗。另一方面,Electric Capital數據指出,以太幣活躍開發者人數已連續兩年下降,生態貢獻者的流入已遠低於2021年高峰。

  整體而言,資金面的機構買盤與應用層的鏈上冷卻出現明顯落差。若手續費、用戶數與開發活力長期低迷,ETH的現金流敘事,將難以支撐當前估值。要打開真正的長牛,以太幣仍需正面回應老問題──如何吸引更多真實經濟活動回流主網與其L2生態,讓這場資金故事轉化為可持續的協議收入。

鄧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