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公眾街市策略 應對消費模式轉變
發佈時間:03:00 2025-06-10 HKT

本港的食肆執笠潮持續,繼走平民路線的中式連鎖快餐店「海皇粥店」上月宣布全線結業,最新輪到主打外國風味和中高檔路線、高峰期開設逾30間主題餐廳及甜品店的「景樂集團」,日前亦通知員工將會終止業務。
空置率偏高 物價卻貴
事實上,單計今年以來結業的餐廳食肆,菜式涵蓋中、西、日、韓及東南亞,經營者包括本地老字號、連鎖式大集團,以至當初來港時聲勢浩大的內地過江龍。可見這已不是個別食肆懂不懂得在逆境中創新、求生的問題,而是本地飲食業需求整體下跌。原因包括港人北上消費成風、人口老化減少外出用膳、「兩餸飯」的興起、內地旅客亦減少在香港豪飲豪食等。這些變化很可能並非周期性,而是結構性的。不論是食肆老闆、飲食業從業員、商舖業主,以至相關政府部門,都必須認清事實,及早籌謀。
立法會上周就「檢視公眾街市發展策略」進行辯論。不講不知,原來食環署轄下現時仍有接近100個公眾街市及熟食市場,此數字還未計算房屋署轄下或當年經「領匯出售的公屋街市。公眾街市數目雖多,但真正經營得成功、受到市民歡迎的數來可能不足10個,許多街市的空置率長期偏高,部分更早已淪為「死場」,但政府仍須花費不少人手及資源進行管理和保養,浪費了珍貴的土地和公帑。
更甚者是,政府近年仍不斷斥巨款興建新街市和翻新舊街市,前者包括耗資近15億元的天水圍新公眾街市和超過7.8億元的古洞北街市。天水圍新市鎮在開發初期交通不便,社區配套與商業設施均不足,因而出現區內物價貴過港九市區的問題。
但隨着該區與鄰近地區陸續完成發展,尤其是私營商場與街舖增多,再加上速遞外賣、兩餸飯、網購以至北上買餸的興起,不少人都擔心該兩個興建中的北部新街市,是否有足夠的消費需求支持,是否有能力與私營的超市、菜檔、肉檔和食肆競爭。尤其後者現已面對經營困難,「吉舖」滿街,租金回落,政府是否有必要再增加廉價舖位供應、「頂爛市」與民爭利呢?
擲20億活化 未見其效
過往有人歸咎公眾街市出租率偏低,主因是其硬件設計欠佳,包括舖位細,通路窄,部分更沒有冷氣。政府在2018年,庫房仍有大量儲備和盈餘下,推出總額20億元的「街市現代化計劃」,分批翻新以至重建6個舊式公眾街市。
當中合計耗資超過3億元的香港仔街市和深水埗荔灣街市,在過去兩年先後完成翻新工程,包括加裝冷氣、改善舖位及走廊設計、增設展銷區和公眾休息地方等,但復業後人流僅曇花一現,商戶抱怨生意未如預期而掀起退租潮。原因之一是翻新工程耗時太耐,街坊習慣了到超市、街舖或網購買餸後便一去不返。其二是當局的管理及租務策略僵化過時,難以吸引具競爭力的商戶進駐。
其三更可能是如前文所述,市民的消費模式已在過去幾年出現根本變化,但政府的政策及工程計劃卻未有相應調整。連具備商業頭腦、經營手法靈活多變的私營商戶都捱不過,紛紛投降結業,更何況是以執管為重、不擅長做生意的食環署官員?
正如部分議員指出,香港也有幾個位置良好、經營不俗、人流暢旺的公眾街市,政府可參考一些外國及內地知名街市的做法,集中資源搞好、搞活幾個龍頭街市。除了照顧本地居民的日常買餸需要,還可進一步發展成文創基地和旅遊景點。但對於一些十室九空、苟延殘喘的舊街市,就不如大刀闊斧地將其關閉,騰出土地及資源作其他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