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翻譯博士課程報讀5年增5倍
發佈時間:03:00 2025-05-16 HKT

人工智能(AI)對社會的影響遍及各階層,翻譯更是被視為最「首當其衝」容易被取代的行業之一。不過,浸會大學文學及社會科學院語言及文化學部總監潘珺透露,今年報讀翻譯、傳譯及跨文化研究系博士課程的人數比5年前增加近5倍,相信是因為AI的影響力,反而吸引更多人希望加深對其了解。此外,去年兩院合併後,她認為有助該系與其他科目在教研方面有更多合作,新課程框架最快在2026/27學年開始實行。
去年7月浸大文學院及社會科學院合併後,翻譯系重組成翻譯、傳譯及跨文化研究系,潘珺認為是好事,因為有更多與其他科目在教學和科研方面的合作機會,並指未來學系的課程關鍵是「跨文化」、「翻譯科技」和「翻譯技巧」,冀讓學生接受更多跨學科教育,加強他們的知識根基,令翻譯工作更人性化,而新課程框架最快在2026/27學年開始實行。
兩院合併 教研有更多合作
因應現時不少科目都加入翻譯的內容,潘珺承認對於該學系碩士課程收生帶來一定影響,「平時大約有300至500人報讀,現時大約減少了50人」,但博士課程的報讀人數卻比以往增加,「5年前大約只有10人,現在申請的也有最少60人甚至80人」,相信是因為在AI普及下,更多人想深入了解科技與語言和翻譯領域的互動和相關專業知識。
她認為翻譯工作趨向專業化,單純只做直接翻譯的「初級翻譯」容易被AI取代,但語言水平過關、有足夠文化修養知道翻譯目標和目的,從而為AI翻譯作校對的「守門員」則不會,在專業術語眾多的職業領域尤其重要,「人類怕AI是因為它能做到像人類能做的事,但AI的核心少不了人的投放。」
今年2月深圳「兩會」期間,由「來畫科技」研發的「InnAIO AI翻譯大模型」的政策術語翻譯準確率高達98.6%,被視為AI取代人工翻譯的重要里程碑。惟潘珺認為AI翻譯的效率仍是一個問號,「如果有很多預先資料幫助,確實可以做得非常好,但如緊急想知道甚麼時仍可能出問題。」
下周舉辦亞太翻譯論壇
她舉例稱,日前路經一座唐樓時看到一張呼籲不要棄置垃圾的中文告示,一時興起用ChatGPT、Gemini及Claude嘗試翻譯,但同行的外地友人完全看不懂結果,需要指導AI作出更貼近原意的翻譯。她指出AI翻譯時不會考慮當時的語境,斷句方式等亦可能與人類不同,令譯文容易出錯。
浸大語言及文化學部將連同國際翻譯家聯盟、香港翻譯學會等,下周三起一連三天舉辦「第11屆亞太翻譯論壇」,探討AI對翻譯工作的影響。潘珺認為,正因現時地緣政治緊張,翻譯作為不同國族和想法之間橋樑的作用比以往更大,希望藉論壇在本港進行一次深度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