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艇買少見少 漁船食水補給不滿足
發佈時間:03:00 2025-05-14 HKT

漁船出海作業,需要事先補給食水,惟俗稱「水艇」的私營供水船買少見少,船家到街喉或「食水售賣站」取水,也輪候多時。水務署為紓緩問題,計劃於香港仔、西貢、長洲、大埔及大澳增設船舶食水售賣機,提供24小時自動售賣食水服務,其中位於香港仔田灣的售賣機,預期於今年第3季啟用。有漁業人士指,樂見有關部門正視漁民的需要,惟全港各處的取水點仍然不足,不少漁民是個體戶,難以申請水錶緩急,盼官方能持續跟進,讓漁民不再為取水問題憂心。
長洲漁船眾多,現時依靠俗稱「水艇」的私營供水船,為船隻供應食水。然而,經營「水艇」的船家年紀老邁,家業由兒子承繼,僅提供有限度服務。
據了解,長洲共有約730艘船隻,包括中小型漁船和遠洋漁船。香港漁民團體聯會副主席、長洲近岸漁民協會副主席布小姐指,小型漁船長約6至15米,每天約用幾百升水;15至30米長的中型漁船每2至3日補給一次,每次補給約2噸水;35米或以上的大型漁船,則每次補給約10噸水。她分享,該水艇會前往大石口取水,再返回長洲為漁船補給,每次來回需時約1個半小時,但來回3次才足以為一艘大型漁船補給。
布續說,水艇僅在上午提供服務,故漁民要提前預約,船隻亦可輪流使用長洲南、北兩端的街喉,甚至前往香港仔、屯門、筲箕灣等漁港取水,但路途遙遠影響日常運作。她補充,當遇上颱風、風浪大或臨近農曆新年,漁船全都泊回避風塘,食水供不應求的情況更甚;部分船家在家中搬水上船,屢有年長居民不慎跌倒受傷。
食水售賣站營業時間短
離島區議員吳文傑指,許多長洲人有快艇出海,但使用街喉取水需時,取1000升水需要花近半小時,「街喉與住家水喉差不多,如果遠洋漁船取水,相信花兩天也入不滿。」他指,有遠洋漁船到內地海島補給,如外伶仃島、桂山島、擔桿島等。
除了水艇及街喉,漁民可以前往水務署轄下的「食水售賣站」以八達通購買食水,或者預購「水票」換水。現時全港有7個食水售賣站,分別位於筲箕灣、銅鑼灣、屯門及油麻地等海傍,平日大多只在上午8時至下午5時營業,僅荔枝角食水售賣站由上午7時營業至晚上11時。
田灣水機料第3季啟用
然而,漁民作業無分日夜,故水務署在2023年底,於屯門增設全港首部「自動船舶食水售賣機」,24小時提供自動售賣食水服務。有漁民團體向長洲鄉事委員會反映難處,吳文傑遂於區議會提出,加快在長洲設置相關售賣機,紓緩問題。
水務署回覆指,已計劃於香港仔、西貢、長洲、大埔及大澳增設船舶食水售賣機,以方便該區域的海上作業人士購買食水,其中位於香港仔田灣的船舶食水售賣機的裝設工程已接近完成,預期於今年第3季啟用,「其他地區正進行詳細選址,以爭取於2026年完成相關工程。」署方續指,為船舶食水售賣機進行選址時,會考慮地理位置、土地用途、供水網絡、航道限制等多項因素,並就選址諮詢相關部門及當區相關持份者的意見;一般而言,現有街喉會是選址的其中一個考慮之列。
吳文傑說,現時長洲南面的街喉位於大興堤路,鄰近前佛教慧因法師紀念中學,北面的街喉則在機器廠附近;前者有石級和企壆,較適合設置售賣機,後者長期有待修的船隻霸佔海傍,實際不方便其他船隻靠岸取水。布小姐則指,南北兩端也有需要,因為大船無法在北面靠岸,只可在南面補給,只是一眾漁民約定俗成,自律讓出南面海傍予大船。
申請食水錶成本難負擔
香港漁民青年會主席崔景恒指,樂見水務署正視漁民的需要,亦惠及其他海上業界作業,惟全港各處的取水點仍然不足,加上部分船隻因為牌照問題,不能進入避風塘,或未能受惠。他以西貢為例,該處有2至3個取水位,惟夏天及假日有很多遊樂船出海,即使每艘船只是取10多升水,駁喉及灌水也要5至10分鐘,「第20艘船要輪候兩小時。」此外,持有「P牌」的舢舨漁船有指定航行範圍,一旦越區駛入避風塘,會遭海事處罰款,故只可依靠水艇或昔日運送冰塊的「冰艇」做接駁船補給,取水甚為艱難。
漁民可以向水務署申請食水錶,但崔景恒坦言,很多漁民是個體戶,倘若由漁會代表申請,則要顧及管理和維護問題,「漁會如何收回成本?如何限制大家用水不浪費?」他解釋,申請水錶後,各漁民理應可自行扭開水喉取水,惟此舉難用「使用者自付」的原則計算水費,亦擔心有用家忘記關水喉,甚至遭人濫用;若為水喉上鎖,則要派人長時間「看守」,「漁會不是商會性質,要商討如何運作,申請水錶有難度。」
各區需求殷切,崔景恒指,自助售賣機供水速度快、收費公道,盼官方能持續跟進,讓漁民不用再為取水問題憂心,安心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