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學歷案損大學聲譽 嚴肅判刑起警示作用

社論
更新時間:03:00 2025-05-09 HKT
發佈時間:03:00 2025-05-09 HKT

  一名內地女子用假學歷報讀港大,並且藏有偽造的「優異」成績畢業證書,紙包不住火,昨天終於被法院判囚。這宗案件和其他同類假學歷事件一樣,近期在社會引起廣泛討論,許多人都在質疑高校把關不嚴,收生程序明顯存在漏洞。這種質疑是很難反駁的,畢竟事實就擺在眼前。但我們不妨換個角度,將這些醜聞視作一種鞭策,深刻吸取教訓,這樣或許可將壞事變好事,以免「留學香港品牌」黯然失色。
留學香港聲價十倍
  香港高校深受「青睞」,顯然是因為它們具備崇高的學術聲望——在一小撮非本地造假者眼中,留學香港是一件非常時髦、聲價十倍的事,對自己的事業發展有利,因此要不惜一切將港校文憑弄到手。因為需求殷切,一些「黑中介」便把握「商機」,一條龍包辦入學申請的文書,幫助那些心存僥倖的人。只要我們去內地社交媒體上看看,不難發現一個由「黑中介」主理的「產業」早就發展起來。
  從媒體報道可知,本地學生偽造學歷並不常見,畢竟本地院校和考評局保存了他們的學習紀錄和成績,一查便知。偽造學歷的情況主要發生於非本地生群體當中,原因在於:港校較難向申請者聲稱讀過的海外學校核實學歷,為了節省成本,有時僅憑肉眼判斷證書的真偽。
  當造假者蒙混過關,必對「貨真價實」考進去的學生不公平;當他們的劣行曝光,港校把關不力的缺點自然一併曝露,在一定程度上損害自身多年積累的聲譽。
  然而,發生問題並不可怕,只要端正態度、勇於改革,問題總可迎刃而解。連串假學歷事件曝光,以及新近的判刑,並非全然是壞事,因為它們推動了有關當局撥亂反正。
  事實上,早於法院判決之前,不少高校已經行動起來,自覺收緊收生尺度,除了要求申請者上繳成績表和畢業證書,還要求部分學生參加面試(此舉可令騙徒無所遁形),甚至借助中國高等教育學生信息網、中國留學服務中心等第三方平台,進行學歷認證。總之,大原則是不要胡亂取錄,寧缺勿濫,維護校譽要緊。而在法院就假學歷案作出判決、向社會傳達明確訊息後,特別是在中美交惡下更多海外內地生回流的情況下,相信本港高校未來在收生方面會更加嚴謹。
  至於部分潛在的騙子,包括所謂「黑中介」和申請者,他們在看到該名內地女子被判刑後,相信會受到震懾,明白到造假要承受後果,於是不得不收斂。
對假學歷露頭就打
  本屆政府銳意將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打造「留學香港品牌」,這種雄心壯志講求硬件、軟件的配合。硬件是指名列全球百大的5間香港高校,軟件則指高校的學術研究能力、學術聲譽之類。論硬件,香港沒有問題;論軟件,實踐證明確實存在一些漏洞,儘管整頓後情況大有改善,但今後執法部門和院校仍須保持高度警惕,假學歷「一單都嫌多」,這樣的不法分子必須露頭就打。若非這樣,港校文憑就會失去價值,「留學香港」又如何聲價十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