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工結合|理大凝聚跨學科研究力量 推動健康老齡化科技創新

更新時間:17:00 2025-05-08 HKT
發佈時間:17:00 2025-05-08 HKT

香港人口老化的速度位居世界前列,根據《基層醫療健康藍圖》,預計至2039年,本港65歲及以上人口將會上升至252萬,佔總人口的31%。醫院管理局亦預計,慢性疾病病人數目將於2039年前達到300萬,為本港公營醫療系統造成沉重壓力。

特區政府去年邀請有意籌建香港第三所醫學院的大學提交建議書,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希望憑藉在醫療教育和培育專職醫療人才的豐富經驗和堅實基礎,培養更多優秀醫生支持本港醫療體系,尤其在基層醫療和預防醫學方面作出貢獻,應對未來的醫療需求。

 

醫工結合引領醫療創新

理大一直致力推動健康老齡化(Healthy Ageing)的研究和工作,透過跨學科協作,推動醫工結合和人工智能(AI)賦能醫學的科研創新,把研究成果轉化為個人化治療和關護方案。

鄭永平教授專注生物醫學超聲波及智齡技術研究,推廣智慧樂齡科技,搭建跨領域智齡網絡平台
鄭永平教授專注生物醫學超聲波及智齡技術研究,推廣智慧樂齡科技,搭建跨領域智齡網絡平台

 

理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在「賽馬會智齡匯」支持下,推廣智慧樂齡科技,搭建跨領域智齡網絡平台,通過和地區康健中心等機構合作展示創新樂齡科技產品,提升公眾認識樂齡科技,匯聚不同持份者,促進合作交流,設計針對照顧長者的科技產品。

理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系梁顯利生物醫學工程講座教授鄭永平教授,同時擔任智齡研究院院長及「賽馬會智齡匯」總監,專注生物醫學超聲波及智齡技術研究。鄭教授發明三維超聲波成像技術,應用於脊柱側彎評估,這一技術也能清晰呈現肌肉結構,通過觀察肌肉三維變化,分析行走功能和肌少症(Sarcopenia)。

鄭永平教授發明的穿戴式超聲波成像系统能清晰呈現靜態和動態肌肉結構,結合人工智能分析動作,評估肌肉流失和跌倒風險。
鄭永平教授發明的穿戴式超聲波成像系统能清晰呈現靜態和動態肌肉結構,結合人工智能分析動作,評估肌肉流失和跌倒風險。


理大正與北京301醫院合作,研究三維超聲波用於肌肉測量;同時比較跌倒與未跌倒過長者的肌肉運動模式,結合AI分析動作,評估肌肉流失風險,可視化引導肌肉訓練,從而達到預防、減緩和逆轉肌少症。鄭教授表示,三維超聲波技術亦適用於柏金遜症(Parkinson's Disease),分析中腦特定區域影像,精凖定位病變,提高診斷與治療效率;還能用於長者中風風險的評估。

此外,鄭教授亦設計針對長者或認知障礙症患者的科技產品。他觀察到認知障礙症患者表情較少、難以與人溝通,因此開發娃娃造型的機械人,配備感應器以檢測動作,以語音等方式刺激患者反應,藉此增加互動和交流。

梁綺雯教授表示,理大護理學院作為世界衛生組織社區健康服務合作中心,一直專注老年人綜合護理研究。她領導的研究團隊引入AI陪伴機械人,透過播放音樂及互動形式,減輕獨居長者及MCI患者的孤獨感和抑鬱情緒。
梁綺雯教授表示,理大護理學院作為世界衛生組織社區健康服務合作中心,一直專注老年人綜合護理研究。她領導的研究團隊引入AI陪伴機械人,透過播放音樂及互動形式,減輕獨居長者及MCI患者的孤獨感和抑鬱情緒。


與世衛合作研究健康老齡化

理大護理學院作為世界衛生組織(WHO)社區健康服務合作中心(中心),一直專注老年人綜合護理研究,支持WHO制定健康老齡化的政策和建議。護理學院副學院主任(研究)及教授兼智齡研究院副院長梁綺雯教授,同時擔任中心主任,聚焦研究老年人「內在能力」及「長者綜合護理」(Integrated Care for Older People, ICOPE)模型的應用。

梁教授以ICOPE模型作為長者健康評估框架,並開發快速篩查工具,評估長者健康需求,促進長者獨立生活並提升生活質量。理大2023年推廣此模型至今,已培訓數百名學生及社區人員使用。

梁教授帶領的跨學科研究團隊,涵蓋護理、醫療工程和言語治療領域,透過標準化評估,鼓勵及早檢測和干預。團隊針對輕度認知功能障礙(MCI)患者,開發雙重任務訓練,包括結合森巴舞認知訓練、通過平板電腦應用程式提供居家遠程支援,並結合營養療法、體能訓練及認知任務,改善長者身體機能和認知能力。

另外,研究團隊亦引入160台AI陪伴機械人放置於長者及MCI患者家中,透過播放音樂及互動形式,減輕獨居長者及MCI患者的孤獨感和抑鬱情緒,並減輕其照顧者的壓力。

鄺伊蘭教授(右)致力研究將超聲波影像技術應用於吞嚥檢查,透過便攜式超聲波設備和AI算法,獲得更及時而準確的診斷及治療。
鄺伊蘭教授(右)致力研究將超聲波影像技術應用於吞嚥檢查,透過便攜式超聲波設備和AI算法,獲得更及時而準確的診斷及治療。


AI輔助吞嚥障礙研究

理大在言語治療領域的研究成果顯著,特別是針對吞嚥障礙(Dysphagia)患者。中文及雙語學系副教授及言語治療師兼智齡研究院副院長鄺伊蘭教授,致力研究將超聲波影像技術應用於吞嚥檢查。

鄺教授透過便攜式超聲波設備和AI算法,使吞嚥評估可於社區或居家進行,減低長者及其他患者對X光造影或入侵性內窺鏡檢查的依賴,從而獲得更及時而準確的診斷及治療。至今已有超過450位言語治療師及其他專職醫療人員接受培訓,超聲波吞嚥檢查亦已實際應用在患者身上。
 

跨學科協作培養醫療專業人才

香港面對人口老化和醫療需求不斷增長的挑戰,成立第三所醫學院對本港未來醫療服務發展非常重要。理大在老齡化醫療領域上實現跨學科協作,推動醫學創新和科研發展,促進國際合作,帶領區域以至全球醫學研究。

理大在專職醫療領域累積近50年的深厚經驗,培養超過五萬名醫療專業人才,有信心憑藉優勢,為社會培育兼具臨床醫療、科研能力及AI知識的醫學人才,支持未來醫學教育與專科培訓,應對香港及大灣區的醫療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