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絲竹 百年迴響 上海徐匯長橋江南絲竹樂團首度來港 奏響中華文化節

更新時間:09:00 2025-07-16 HKT
發佈時間:09:00 2025-07-16 HKT

上海徐匯長橋江南絲竹樂團將於8月初首度來港,為「中華文化節2025」呈獻兩場音樂會,將深植於上海地區的傳統音樂瑰寶帶到香港。作為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團體,樂團致力保護和弘揚江南絲竹音樂。在是次音樂會上,將會演繹多首耳熟能詳的絲竹名曲。上海師範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上海徐匯長橋江南絲竹樂團團員李亞早前接受本報訪問,親自解說江南絲竹的藝術精髓,加深大眾對這種別樹一幟的傳統音樂的認識。

上海師範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上海徐匯長橋江南絲竹樂團團員李亞
上海師範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上海徐匯長橋江南絲竹樂團團員李亞


絲竹交融 一曲多變

江南絲竹是流行於江蘇南部、浙江西部、上海地區的傳統合奏音樂,融合了「絲」與「竹」兩類樂器,「絲」類包括二胡、琵琶、三弦、揚琴等弦樂器;「竹」類則有笛、簫、笙等管樂器。這種音樂源於民間,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李亞解說:「江南絲竹的魅力在於即興性與自由性,藝術風格以『小、細、輕、雅』為主,並以『譜簡曲繁』、『死譜活奏』為特色。每首樂曲皆有核心主題,演奏者在主題旋律的基礎上自由加花、變奏,講求彼此的默契。每次演奏有如一群志趣相投的好友談笑風生,音符在空氣中碰撞出優雅的火花,即使同一曲目效果也千變萬化。」
 

百年傳承 跨世代陣容

首度來港演出的上海徐匯長橋江南絲竹樂團,其歷史可追溯至百年前的長樂茶園絲竹班。1939年成立的「長橋國樂社」是其前身之一,其後經過數次重組及易名,至2020年組成「上海徐匯長橋江南絲竹樂團」,吸納專業院校畢業的青年演奏家,邁向專業化發展。2025年更入選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公佈的「上海市百支群眾文藝示範團隊」名單,表彰樂團的深厚藝術底蘊與卓越的傳承創新能力。

目前樂團成員約有30人,當中包括10位市級及區級江南絲竹代表性傳承人,並積極吸納90後、00後青年演奏家,將古曲與現代元素融合,為傳統藝術注入新生命。李亞強調:「樂團堅守傳統演奏風格,堅持用『圍坐』和自由『合樂』等傳統方式來磨練演奏技巧,深入研究傳統樂曲的即興表演,並致力於復興古曲;更嘗試將絲竹與現代音樂元素融合,探索新編曲目與舞台視覺設計之可能性,藉此吸引更廣泛的聽眾群。」樂團曾多次登上央視、北京電視台,參與「中國音樂地圖」資料庫錄製,並遠赴歐洲、東南亞等地演出,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


三代傳承 合奏經典

此次音樂會,無論演出陣容及曲目均經過精心策劃。陣容涵蓋老、中、青三代,包括市級傳承人周峰(笛子)、劉躍華(二胡),他們所奏的絲竹音樂味道純正,深諳「即興加花」之道。還有區級傳承人糜佩蓉(揚琴),以及來自中央音樂學院的五位青年演奏家。演出曲目包括最具代表性的「江南絲竹八大曲」,包括《歡樂歌》、《三六》、《中花六板》等,並帶來經典名曲《熏風曲》、《陽八曲》、《春江花月夜》等。此外,更特別為香港觀眾準備了經過兩年打磨的古曲《四合如意》及完整版本的《行街》。

為幫助觀眾更深入理解江南絲竹的隨性與即興之美,8月3日將設音樂會前講座,由李亞與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教授蕭梅共同講解。李亞表示:「希望這次演出能夠讓香港觀眾真切地體會到傳統江南絲竹文人雅集的氛圍,透過音樂感受江南的景色美、風物美以及人性之美。」


【中華文化節2025:上海徐匯長橋江南絲竹樂團音樂會】
日期:8月2日(星期六)
時間:晚上8時
地點:牛池灣文娛中心劇院

日期:8月3日(星期日) 
時間:晚上8時    
地點:上環文娛中心劇院

音樂會前講座
日期:8月3日(星期日)
時間:晚上7時
地點:上環文娛中心演講廳
講者:蕭梅(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教授) 及 李亞(上海師範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

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