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申訴王 | 澳門變「牛雜聖地」?!食勻街頭到米芝蓮四大牛雜店 最平$30有找
發佈時間:08:00 2025-11-14 HKT
澳門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證的「美食之都」,部分小吃如葡撻、水蟹粥、豬扒包等,備受旅客追捧,惟近年澳門的旅遊景點出現不少牛雜店,被網民揶揄「美食之都」變成「牛雜之都」。《星島申訴王》記者科公子「過大海」,直擊這股牛雜熱潮,單在氹仔著名景點官也街,全長僅百餘米的街道,已聚集六、七間牛雜店。其中一間長龍店,甚至有保安駐場維持秩序,十分誇張。
官也街變牛雜街 長龍店保安駐場
或因假日緣故,該店安排充裕人手在舖內剪牛雜,記者輪候不到十分鐘便可點餐。此店牛雜分小、中、大三個份量,價格由55元至100元不等。記者點選了一份小份傳統牛雜,並添上辣汁,碗內包含六、七種材料,每種約有四件。吃後感是此店牛雜味道的確濃郁,唯一瑕疵是有些部位如牛筋等軟硬不一,估計是生意太好,以致最早一批牛雜煮得夠火喉,但新加入食材炆煮時間卻不足之故。
當天所見,此店幾乎所有顧客均為旅客,少數為香港人,其餘絕大部分為內地客,他們異口同聲說是經「小紅書」推薦,特意前來打卡試吃。當問到味道如何,部分受訪者稱讚味美,部分則指「還可以」。
本地人牛雜名店 店主「自己劏牛 自己執雜賣」
科公子曾派駐澳門九年,深知本地人心水食店,往往在旅遊區以外。位於下環街市熟食中心一間老字號牛雜店,由街邊檔做起至今近五十年,至今客源仍以本地人為主。科公子這次帶隊覓食,也點了一盆牛雜重溫滋味。
草肚是牛雜當中最易入味的,若這個部位也做得不好,其他部位難有例外。此店草肚極度入味,不怕黏牙,上品;再試試牛膀(牛的胰臟),此店能做到口感綿密如鵝肝,在齒間化開的境界。牛沙瓜(牛皺胃)深受老饕追捧,煙韌中帶軟綿,爽口不韌,水準一如記者昔日光顧的味道。牛雜吃光,盆裏還盛着湯汁,此乃精華所在,視它如上湯、濃湯般一飲而盡,也不覺得鹹。
由於澳門每天宰牛數量不多,新鮮牛雜變成物以罕為貴,大部分賣牛雜的店舖,都要改以急凍牛雜入饌。惟下環街市這間牛雜店的老闆麥先生,七十年代起在屠房劏牛,收工後便挑選新鮮的牛內臟用來開檔賣牛雜,真真正正「自己劏牛自己執雜賣」數十年。
就算現時已不在屠房工作,仍可透過行家取得不少新鮮雜,包括牛沙瓜、牛膀和牛肺等部位。至於牛腸,他會視乎當天是否新鮮,若不新鮮便情願轉賣豬腸。「牛腸處理不當,吃到苦味,那些就是屎了。」語畢開懷大笑,對話中道出了他對手藝的堅持。
平靚正招牌牛雜粉麵 每碗賣二十九元
另一間位於提督馬路的牛雜麵店開業四十多年,傳承至第三代,同樣專做街坊生意。招牌牛雜粉麵每碗只賣二十九元,堪稱平靚正,但很多食客還會追加該店自家製牛丸,做雙拼粉麵。牛丸整顆放入口,肉汁在嘴裏迸發,鮮味滿溢。
拍攝期間,有澳門人見記者採訪牛雜熱潮,忍不住申訴。從事文職的伍小姐說:「我也不明白為何澳門被稱作『牛雜之都』。我們傳統飲食偏重廣東口味,以清淡的粥粉麵飯為主,葡國菜也是特色,為什麼旅客不吃這些,專程來吃牛雜?」她強調澳門人不是不吃牛雜,但絕非遊客追捧的「街邊拮拮下」形式;配搭粉麵甚至粥同吃,才是澳門人的真牛雜文化。
家族餐廳三代賣牛雜 堅守味道與情懷
宵夜時段,澳門人也有其吃牛雜文化,就是以煲仔菜形式呈現。家族開咖啡室賣牛雜和煲仔菜逾半世紀、作為第三代傳人的澳門飲食達人李啟洲,由他創立餐飲新品牌,除了繼續賣牛雜和煲仔菜,亦加入精緻中菜元素,曾經連續數年獲得米芝蓮榮譽,以及多項飲食大獎。他透露,家族三代賣牛雜建立的人脈網絡,就算澳門現時宰牛量少,仍保留到一些部位採用新鮮雜。
記者連續品嚐該店的煲仔菜——傳統鑊仔牛雜,牛腸清洗得極乾淨,咀嚼時甘香四溢,牛筋膠質豐盈,入口黏一黏唇便瞬間化開;咖喱牛脷煲也是出色,牛脷煮得嫩滑,咖喱也夠勁度。除了牛雜出色,此店的香茅焗海鱔片及炭燒羊腩煲等,均曾獲得美食大賽的獎項。
對於近年澳門餐飲業出現「一窩蜂賣牛雜」的現象,李啟洲歡迎百花齊放。「做生意成行成市是好事,其實我也很欣賞新派店舖的創意,很適合打卡。我們出身老字號,則會堅守傳統配方,以味道留住食客;他們吃的已不僅僅是一碗牛雜,更是情懷與歲月。」
如果各位還有一些澳門美食的心水推介,歡迎留言討論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