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申訴王|記者實測比拼5種吸濕防潮產品 化學博士教邊款最「抽水」?
發佈時間:08:00 2025-05-12 HKT
香港夏天天氣又濕又焗,有網民更笑言「香港天氣世一」。不少人的家居長期潮濕,容易令衣櫃及床下底發霉或招來衣魚。除了抽濕機外,為幫助大家找到家居有效吸濕方法,《星島申訴王》實測了市面上五款吸濕產品,並訪問了市民分享各自的「防潮小妙招」,最後更邀請化學博士K Kwong,為大家講解吸濕產品的原理,及教大家如何選擇合適的吸濕用品。
實測發現強力抽濕器效果最佳 防潮珠未見明顯效果
《星島申訴王》記者於超市、家居零售店及網購平台,揀選了五款不同價錢、類型的吸濕產品進行實測,包括吸濕大笨象、強力抽濕器、炭金除濕盒、活性炭吸濕包及防潮珠。
記者在比拼前請教K Kwong實測方法,為了讓不同吸濕產品在濕度相近的環境進行,記者先在密實盒分別放置一杯500毫升的水,再加入不同的吸濕產品,分別觀察24、48小時後的重量及水位變化。
經過24小時後,發現「強力」抽濕器和吸濕大笨象的表現最為出色,重量同樣由320克上升至324克,水位則下降約10毫升。其次是炭金除濕盒,重量由262克上升至265克,水位下降約5毫升。活性炭吸濕包和防潮珠的效果則相對較弱,未見明顯變化。
經過48小時的進一步測試,「強力」抽濕器和吸濕大笨象依然保持最佳表現,重量同樣由320克上升至328克,水位分別下降約20毫升,及約15毫升。炭金除濕盒的效果也不容小覷,重量由262克上升至268克,水位下降約10毫升。
由於是次實測時間不算長,未必反映到吸濕產品的最佳效果,僅供大家參考。
市民各有不同「防潮小妙招」 化學博士講解箇中原理
《星島申訴王》就吸濕產品效果訪問市民,在家居防潮方面,林先生表示暫時最有效的方法是開風扇及抽濕機;鍾小姐就認為開冷氣效果最佳。至於衣櫃方面,黃小姐則使用吸濕大笨象吸濕,表示效果比吸濕包更理想。到底市民該如何選擇合適自己家居的吸濕產品?《星島申訴王》邀請到化學博士K Kwong為大家解釋箇中原理。
K Kwong提出三種衣櫃吸濕方法,第一種為市面上常見的吸濕大笨象,屬化學吸濕劑,當中最主要成分是氯化鈣,當吸附了空氣的水分後,會漸漸出現「潮解」現象,最後變成溶液。不過,吸濕大笨象此類抽濕器屬一次性使用產品,雖較為安全,但嚴格來說不太環保。
第二種是防潮珠,通常是一種矽膠的物體,它的吸水過程較慢,未必能快速見到效果,但它的好處是可重用,只需放入焗爐,調校至140度,焗一段時間便可重用。
而第三種則是吸濕速度最快,同時最危險的生石灰。他指生石灰的吸濕速度極快,但壞處是生石灰吸收水後會放熱的,對一般市民來說比較危險。
市民該如何選擇合適的吸濕用品?K Kwong表示視乎大家想達到的吸濕效果是要快,還是要安全。如要快的話,可選擇用生石灰;如要安全的話,則可使用防潮珠及吸濕大笨象。
根據消委會的吸濕劑購買及使用指南,大家選購吸濕劑時需考慮使用空間的大小、儲存物品的種類和物料,而在濕度高的日子或環境,應頻繁更換吸濕劑,以獲取較佳的防潮效果。
大家又有甚麼吸濕好方法?歡迎留言分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