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漲1490.87%的藥捷安康 給「韭菜」上了一課

更新時間:22:03 2025-09-17 HKT
發佈時間:22:03 2025-09-17 HKT

據星島環球網報道,資本的瘋狂,在藥捷安康(2617)的暴漲暴跌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9月17日,是創新藥18A企業藥捷安康登陸港股的第87天。截至當天收盤,該公司股價變動終於回歸至正常範圍,報209.2港元/股,漲幅8.96%,總市值830.31億港元。但資本市場的沸騰並未因此冷卻。


當日一大早,有網友貼出了一張新組建的微信群聊截圖,名為「藥捷安康維權群」,當時群裡已有183人,其中不少群友還掛著投資機構的名字,有人在群裡喊「開罵」,隨後有人問:「都說說你們買了多少?」

引發這一切的,是藥捷安康從暴漲超50倍的妖股搖身一變「化身殺豬盤」。

單日最高成交額超45億

以6月23日上市13.15港元/股的發行價算,上市僅87天的藥捷安康,股價已上漲1,490.87%。

若聚焦最近一周,從股價暴漲前夕,即9月9日70.5港元/股的收盤價,到暴跌後9月17日209.2港元/股的收盤價,藥捷安康一周的股價漲幅已達196.74%,期間最高的單日交易額達45.43億元。

至於藥捷安康如何在9月10日-16日短短五個交易日內股價暴漲逾500%又急速下挫超75%,一天蒸發近2000億港元市值,從近7個交易日股價數據以及單日成交額的劇烈變化,已可感知其中的驚心動魄。

以時間線簡要概括,藥捷安康本輪暴漲,有兩個點火索,一是9月8日起被納入港股通標的名單,擁有了南向資金的支持;二是9月10日其核心產品替恩戈替尼一項II期臨床試驗獲得中國藥監局臨床默示許可。
另一個關鍵背景是,6月23日掛牌港股時,藥捷安康流通股份比例較低,僅佔總股本的3.85%,大部分股份被基石投資者鎖定。加之今年以來創新藥行情上揚,創新藥企業港股IPO超額認購屢創新高,資本市場熱情已被點燃,隨後引爆藥捷安康。

一場預設的「韭菜局」?

藥捷安康股價暴漲暴跌背後的邏輯,不少行業人士形成了一致的觀點——提前鎖定大部分股票,待流通的少數股份被追漲,再利用資金的熱情拉高出貨。簡而言之,這大機率是一個預設的「韭菜局」。劇情雖老套,卻總不缺入局的人。

17日,匯生國際資本總裁黃立衝向《星島》記者表示,藥捷安康具備「莊股」式的結構條件,是虧損的18A生科股、流通極小、籌碼集中,易被資金推高後劇烈回落。

黃立衝分析表示,招股時藥捷安康的數據顯示兩端失衡:當時,香港公開發售超額3419.87倍,但國際配售僅0.97倍,最終港股公開發售僅回撥至20%,且配售僅123名機構、基石投資者拿走63.96%。

港交所亦曾就其配發結果公告並置頂了「股權高度集中」風險提示,要點是「配售集中+小流通」。
「9月8日納入港股通後北水迅速吸收街貨,加劇稀缺與波動。」黃立衝指出,判斷上,藥捷安康更像「結構性易炒」的18A新股,而非認購冷清後被硬舉的典型,且市場還需注意該股今年12月與明年6月的解禁期。

創新藥資本市場長跑

公開資料顯示,藥捷安康成立於2014年,是一家專注於發現及開發腫瘤、發炎及心臟代謝疾病小分子創新療法的生物製藥公司,目前,有六款臨床階段候選產品及一款臨床前階段候選產品的管線。核心產品替恩戈替尼尚在第二期臨床試驗階段,距離商業化仍有一段距離。因此,2025年上半年仍舊未有任何營業收入,同期虧損1.23億元。

沒有在銷售產品、沒有主要業務收入、連續多年虧損,這樣一家典型的臨床階段創新藥企業,卻成為資本市場的追逐對象,營造了一場沒有基本面的狂歡。

此前,港股已有類似「炒作」案例。如2024年底上市,聚焦數位健康醫療服務的健康之路,同樣具有前期流通股份比例小的特點,今年6月初,股價在半個月內從30港元/股左右暴漲至60港元/股以上,隨後急跌至個位數,引發投資者一片哀嚎。此番,藥捷安康則有過之而無不及。

但對於經歷過估值泡沫被戳破,剛從資本寒冬走出來的創新藥產業而言,這顯然並非好事。

有投資人在雪球網上指出,藥捷安康的暴漲與暴跌反映的是港股創新藥板塊資金的躁動,這場「妖股」風潮或許也是一次提醒:如何在資本與創新之間找到平衡,避免被投機裹挾,才是創新藥長跑中最重要的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