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雜誌|蠱惑中介推科研網課假三大之名騙財 訛稱「系教授」主講及可獲推薦信 收費高達3萬

更新時間:08:30 2025-11-06 HKT
發佈時間:08:30 2025-11-06 HKT

社交平台「小紅書」近日出現多個線上科研課程廣告,聲稱由港大、中大和科大教授授課的線上科研課程廣告,聲稱完成課程可獲印有本地大學名稱的證書及教授親筆推薦信,收費高達2萬至3萬元(人民幣,下同)。記者以學生及家長身份查詢,獲中介推薦人工智能、能源等熱門課程,並附上授課教授的學術背景及大學官網連結「作證」。經比對,相關教授確有其人,多名教授否認參與,僅一位退休教授承認曾為機構舉辦講座。三校均否認與有關機構合作,強調保留法律追究權利。

有中介聲稱開設由香港大學教授授課的付款科研課程,並使用香港大學的校徽。
有中介聲稱開設由香港大學教授授課的付款科研課程,並使用香港大學的校徽。
中介在社交平台的宣傳以「香港中文大學」作招徠。
中介在社交平台的宣傳以「香港中文大學」作招徠。
內地中介機構以本港科大為宣傳噱頭。
內地中介機構以本港科大為宣傳噱頭。

近日,內地社交平台出現多個帖文,稱僅需12堂線上科研課即可完成論文,並獲本港大學教授推薦信。記者以家長身份接觸中介Liz,她推薦多個人工智能課程,稱由英國劍橋大學、帝國理工學院等國際名校的教授授課,並與學生互動,其中一課程標示由香港大學教授「KJT」講授,內容圍繞自然語言處理與深度學習,並提供港大官網連結,指向土木工程系助理教授柯錦濤的學術頁面。她強調,對方「在港大很有名」,具幽默感、邏輯性強,且善於引導學生。

中介Liz聲稱,課程由港大教授授課,並傳來該教授的大學官網頁面。
中介Liz聲稱,課程由港大教授授課,並傳來該教授的大學官網頁面。

稱論文將被收錄國際學術資料庫

記者再查詢一門聲稱由香港中文大學電子工程學系教授「L」主講的課程,主題為「無線供電在智能終端中的應用實驗」,Liz提供的教授照片,與中大同一學系的盧保聰教授相符。

她稱,課程費用統一為32800元(約35814港元),為期12周,以6至10人小組形式進行,首6周由教授每周授課1.5小時,並有博士助教提供每周1小時輔導;後6周由學術指導老師協助學生完成論文。她指,論文將被國際英文會議收錄,並聲稱可保證被SCOPUS、EI及CPCI類別的學術資料庫檢索。

Liz續指,修畢課程後,學生可獲授課教授簽發的證書,印有教授所屬大學名稱,可作「高含金量的科研經歷」證明,用作申請大學,並可獲多達10封教授親筆推薦信,「推薦信會詳細描述學生解決問題的方式,強調其貢獻度和職業態度等,明確表達推薦意願。」

中介Liz稱,完成科研項目可獲教授簽課的課程證明及推薦信等。
中介Liz稱,完成科研項目可獲教授簽課的課程證明及推薦信等。
有中大教授的照片遭內地中介機構冒用。
有中大教授的照片遭內地中介機構冒用。

提及教授「加持」助申港大中大

推薦信有效期為2至3年,期間有需要可隨時請教授提供。她提到,授課教授均與機構合作已久,有其「加持」有助申請港大和中大。她舉例,有廣州學生曾參與相關課程,去年獲港大、中大和香港城市大學錄取,並憑「學術經歷」獲得55萬元獎學金。

另一名姓任的中介則推介「新能源電池材料的電化學性能及應用研究」課程,聲稱由香港科技大學化學與生物工程系系主任、能源研究所所長「S」教授授課,內容涵蓋氫燃料電池、鋰電池及固態電池等技術。記者翻查科大網站,發現相關職銜和學術背景與科大邵敏華教授脗合。

有機構指課程由科大系主任授課。
有機構指課程由科大系主任授課。

該課程同樣設有助理導師和論文導師,收費按論文撰寫形式劃分,個人撰寫為26800元(約29263港元),2至4人小組為每人19800元(約21619港元)。中介聲稱,一般大學教授無法提供「本校推薦」,即不能為報考其所屬大學的學生撰寫推薦信,「但因為教授背景強,在圈內的影響力非常高,所以可提供本校推薦信。」

姓任中介稱,因授課的教授背景強,故可作「本校推薦」。
姓任中介稱,因授課的教授背景強,故可作「本校推薦」。

記者根據中介提供的課程清單,識別出另外2名與本港大學的教授。當中一項聲稱「香港中文大學管理學」的企業策略科研項目,由中大商學院管理學終身教授「D.A」授課,其學術背景與中大區大衛(David Ahlstrom)教授相符;另一「跨文化專題」項目據稱由港大現代語言與文學院終身教授「W」授課,背景與王向華教授一致。

有教育界人士認為,有關情況在香港甚為罕見,但在內地或海外應有類似個案。他指,本港大學教授若於校外有酬教學,一般須向校方申報,以免產生利益衝突。他指,不排除有中介或機構未經授權使用相關教授的講座片段作課程用途,提醒學生報讀前應查核真偽。

中介傳來課程清單,聲稱有有多名本地大學教授參與授課。
中介傳來課程清單,聲稱有有多名本地大學教授參與授課。

港大中大科大:從未與涉事中介有任何合作

《星島》就事件向港大、中大和科大查詢,三校均表示從未與涉事中介機構有任何合作,亦未授權其以校方名義招攬學生。

港大對事件表示高度關注,澄清王向華博士已於去年4月從港大退休,現為文學院現代語言及文化學院名譽副教授。他曾於今年5月為該機構舉辦為期6周、共9小時的線上講座,但未曾簽署任何認證該機構的文件,早前已向機構強調其已退休及正式頭銜。

港大續指,工程學院土木工程系柯錦濤教授從未參與任何相關付費線上課堂,已要求機構立即停止使用其名義進行宣傳及移除不實資訊。校方重申,不存在所謂「教授內推」機制,對冒用港大名義的虛假宣傳或欺詐行為保留法律追究權利。

中大回覆指,電子工程學系盧保聰教授確認,他未有參與廣告所提及的課程或相關工作,並表示將聯絡相關機構,要求從現有及未來的廣告中移除其姓名及照片。

中大商學院發言人則指,區大衛教授為管理學系榮休教授,頭銜屬榮譽性質。學院澄清,未曾與任何中介合作推出科研課程,得悉情況後已立即展開調查跟進,重申錄取標準與付費課程無關,對訛稱合作或授權的機構保留追究權利。

科大對事件深表遺憾並予以譴責,保留法律追究權利。校方強調,有關項目並非由科大舉辦,且不存在合作關係。科大能源研究院院長、化學及生物工程學系系主任邵敏華教授亦表示,未曾以任何形式參與或授權第三方籌辦聲稱的線上專題科研項目。

校方提醒,市面或仍有類似的不實資訊,呼籲同學提高警覺,務必以大學官方網站資訊為準。

記者:林家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