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燈以行動守護環境 創新驅動轉型
發佈時間:07:00 2025-11-06 HKT
由最初在1890年照亮中環街頭的數十盞街燈,到今天為超過59萬名客戶提供穩定可靠的電力 —— 港燈的故事 —— 是一個與香港同行超過一個世紀的承諾。港燈不只是供電者,更是城市發展的同行者。
135年以來,始終保持著一份不斷求變的初心,近年積極引入人工智能及創新科技,低壓網絡異常偵測、電纜預測維護系統,智能電網等 —— 聽起來像科幻的技術,今天已經是港燈的日常。創新不是為了炫技,而是為了讓每一位客戶都能放心使用電力。
早在20、30年代,港燈北角發電廠採購風速儀,要求規格為可以測量每小時150英里以上的風速。供應商認為沒這個必要,惟港燈工程師最終引入達到相關標準的儀器。結果1937年颱風來襲,風速果真超過每小時150 英里。
70年代末,港燈籌劃興建南丫發電廠。一般來說,廠內燃煤儲存場會規劃設在臨海地帶,方便煤船卸煤後直接將煤送入發電機組。但南丫發電廠就刻意利用削平一半的山體作自然屏障,將煤場設在旁,遠離海岸,避免影響島上村落和自然環境。
90年代,港燈在燃煤發電機組引入「煙氣脫硫裝置」,有效清除煙氣中 90%以上的二氧化硫,是日本以外第一間在亞洲應用這項技術的公司;其後的「乾式低氮氧化物燃燒器」,無需使用額外化學品亦能把排放的氮氧化物濃度大幅降低。
踏入千禧年,港燈揭開能源轉型序幕,採用更潔淨的天然氣作為發電燃料;又引入「選擇性催化還原脫硝系統」,進一步減少機組運作時氮氧化物的排放;2023年投產的「海上液化天然氣接收站」讓港燈具備條件,輸入更穩定、價格更具競爭力的天然氣。
縱然時代轉變,團隊始終如一,追求與環境共融。近年大量「自來魚」經常誤闖南丫發電廠發電機組的海水冷卻系統入水口,影響機組穩定運行。電廠年輕工程人員遂自行研發、透過在水中播放特制的聲波,築起看不見的「聲盾」系統,防止魚群誤闖,減低對海洋生態的影響。
南丫發電廠生物多樣性
南丫發電廠自1982年投入服務以來,持續種植本土樹種,提升生態環境。經過40多年的努力,發電廠綠樹成蔭,錄得有30多種鳥類出沒,對外海域亦發現有迷你珊瑚群,生長狀況良好,甚至曾經出現唯一一種在香港有繁殖記錄的海龜品種「綠海龜」。
創新不是為了炫技
要把電力輸送到各區,完善而高效的輸配電網絡不可或缺。港燈在香港島和南丫島的供電範圍內就設有4000多個不同變電站,港燈以創新思維突破環境和技術限制,優化電網提升供電效率。
在70至80年代,港燈推行配電自動化,但市場上大部分的西方設備均不適合香港使用。港燈遂自行研發,為同類裝置的設計奠下基礎。用於隔離故障及配置電力網絡的「中壓開關掣」,是港燈與製造商於80年代合作首創以真空滅弧器放置於六氟化硫氣體中取代油和空氣開關;而自主研製、能夠安裝在狹窄空間的小巧「遠動終端機」,可以把資料傳送至系統控制中心,推動港燈輸配電網絡進入自動化時代。
港燈供電可靠度自1997年起均維持在超過 99.999%的世界級水平,過去數年屢次達至逾99.9999%超高水平,代表每名客戶每年非計劃停電的時間平均少於30秒。
為維持供電可靠性,電網監察屬關鍵一環。1973年,港燈啟用寶雲系統控制中心,是亞洲首個電腦化輸電系統控制中心。1985年輸配電系統全面採用「數據採集和監視控制系統」,是全球首批實現輸配電自動化的電力公司。
系統可接收遙遠地點的數據並提供遙遠監控功能,有助港燈24小時全方位掌握電網狀況。近年引入的5G機械人,擔任電纜隧道的「智慧管家」,透過內置鏡頭和各種感應器,收集數據並實時監察隧道狀態,確保輸電纜的穩定性。
港燈最新發展的「低壓管理系統」和「物聯網無線通訊系統」,讓系統控制中心可以實時監察低壓配電系統主要設施的運作狀況,一旦出現故障,能迅速識別相關位置及原因,大幅縮短復電時間。
港燈董事總經理鄭祖瀛:
“港燈持續運用創新科技,以提升營運效率,並進一步優化電網規劃,推動香港邁向智慧城市。”
提升客戶體驗 邁向智慧生活
港燈研發技術的同時不忘提升客戶體驗,推動社會邁向綠色智慧生活。預計可以在年底,為香港島及南丫島超過59萬名客戶完成安裝智能電表,標誌港燈的智能電表通訊基礎設施全面投入運作。
透過智能電表,客戶無論身處何地都可以隨時查閱用電數據,有助管理電費開支之餘,更提升能源效益。智能電表會將加密數據回傳,亦能令港燈更清晰掌握電網的狀況,有助提升營運效率和電網管理。
港燈秉持精益求精精神,百多年來成果豐碩,在業界和社會均有目共睹。適逢港燈為港供電135年,早前舉辦了工程論壇,邀請百多位不同界別的嘉賓分享及交流經驗,冀與各界攜手打造更美好的香港。
「百年承諾」不只是歷史的見證,更是對未來的承擔。
首創「中壓開關掣」設計
80年代,港燈嘗試引入用於隔離故障及配置電力網絡的「中壓開關掣」。惟當時市場上主要都是以油和空氣作絕緣體,屬易燃的油在人煙稠密的香港容易有火災風險,加上天氣潮濕又帶有鹽分的沿海空氣引致絕緣效果不理想。港燈遂以嶄新概念成功研發將真空滅弧器放置於六氟化硫氣體中取代油和空氣開關。這個首創設計現已成為同類設備的參考標準。

電纜隧道
港燈現時共有6條電纜隧道,是香港首間在輸電系統上採用電纜隧道的電力公司。早於1988 年,港燈首條電纜隧道已經落成,將電力更有效地由南丫發電廠傳送至香港島的北面。地底電纜鋪設於電纜隧道內,不但可以減少設備受惡劣天氣和外界影響,進一步提升供電可靠度,亦方便進行維護及增容,避免阻礙路面環境,亦不會如架空電纜般影響自然景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