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翁轉送深切治療部後死亡 疑期間氧氣樽氣閥未被打開 醫生供稱:檢查及開關氧氣樽係護士負責

更新時間:17:26 2025-10-20 HKT
發佈時間:17:26 2025-10-20 HKT

79歲退休老翁前年於明愛醫院等候接受白內障手術的前兩日,突然出現腹疼及血含氧量下降,他被轉移到深切治療部期間,疑院方沒有扭開氧氣樽,死者同日證實不治身亡。死因庭召開首日死因研訊,負責轉移死者的醫生供稱,「檢查及開關氧氣樽係護士負責」,指曾指示護士開啟氧氣樽,惟不確認護士是否有按指示行事。

送深切治療部後發現氧氣樽未被打開

案件由死因裁判官周至偉主理,醫管局及明愛醫院並列利害關係方。死者陳全福終年79歲,生前為退休人士,沒有長期病患,私家醫生在2023年5月診斷死者患柏金遜,遂轉介死者到瑪嘉烈醫院治療。死者在瑪嘉烈醫院留院1周後,醫生發現其右眼有白內障,遂排期在同年9月到明愛醫院進行手術。死者同年9月入院時被驗出患有高血壓,手術期押後至同年11月29日進行,死者在11月27日入院等候手術,翌日離世。

死者幼女陳寶華憶述,死者原定前年11月29日在明愛醫院接受白內障手術,她於兩日前(27日)陪同死者入院,當日死者透露感腹痛,惟醫生檢查後表示手術可如期進行。陳續稱,當晚胞姐到醫院探望死者時,死者指「醫院俾咗好多藥佢」,惟不清楚是什麼藥物。翌日上午,家屬接獲醫院通知指死者情況轉差,已提供氧氣並將死者轉往深切治療部。

醫生梁正璋。蘇正謙攝
醫生梁正璋。蘇正謙攝

約半小時後,家屬再度接獲來電,醫院指死者心臟停頓,已以電擊搶救,惟最終不治離世。家屬趕至醫院後,獲眼科醫生告知搶救死者時有進行心肺復甦,惟沒有電擊,為死者插喉時發現有棕色污垢物。家屬另得悉,事主由眼科病房轉送往深切治療部期間,理應為死者供養的氧氣樽沒被打開。

醫生指有指示護士調高氧氣供氧量開

負責轉移死者的明愛醫院眼科副顧問醫生譚宇平供稱,死者曾接受消化道潰瘍手術、小腸氣手術,及出現腸阻塞。在11月28日上午,發現死者的血含氧量下跌,遂將死者轉移至深切治療部。當時除了自己外,另有一名護士及病人助理協助轉移死者,期間死者血含氧量繼續下跌,並發現死者有呼吸困難,遂指示護士為死者提高供氧氣量,惟到達深切治療部後,有醫護發現氧氣樽的開關並未扭開。其後,死者心跳停頓,進行心肺復甦後半小時確認死者身亡。

譚直言「檢查及開關氧氣樽係護士負責」、「我指示咗佢(護士)提高氧氣」,譚補充,當時病人助理負責推床,自己負責觀察死者的臨床狀況,並向護士下指令,要求提高死者的血氧氣供量,惟未能目睹護士是否有按指令行事。

死因屬吸入性肺炎連帶敗血症及黏連性腸阻塞

內科及心切治療部醫生梁正璋透露,死者的遺體剖驗報告,顯示死因屬吸入性肺炎連帶敗血症及黏連性腸阻塞。梁供稱,為死者急救時未能得知是否患有肺炎,肺炎要透過X光診斷,惟指死者在深切治療部時被發現氧氣樽沒有開啟,會導致沒有額外的氧氣傳送給死者,而死者身體原本的氧氣含量不足,明言此舉「有機會導致情況惡化」,但不肯定會否導致死者身亡。

死因裁判官周至偉關注,死者在插喉時被發現咽喉有糞便,是否與腸阻塞有關。梁回應「可能有關係」,腸胃阻塞會導致消化物在腹部堆積,有機會出現嘔吐,而當時死者則沒有嘔吐。周官引述死者的病史,死者分別在2011及2017年均出現過腸阻塞的情況,梁確認指,死者採取非入侵性治療,插入鼻胃喉協助排走腹部的消化物,惟「嗰病因無根治」,會出現復發機率,嚴重的話會致命。梁亦指,腸阻塞屬自發性存在的病況,會導致氣管阻塞及發炎。

醫生指改善含氧量僅能穩定情況無治療作用

周官另關注吸入性肺炎的意思,梁解釋,吸入性肺炎是指有外在物進入氣道,導致發炎的情況。周官問,腸阻塞是否會導致肺炎。梁同意指,肺炎會導致病人的呼吸困難,氧氣不足,當細菌入肺時,便會感染肺組織引致發炎。梁補充,吸入性肺炎屬自發性疾病,嚴重的話或致命。梁提及,死者的含氧量偏低,呼吸困難,在搶救中見呼吸道有糞狀消化物,顯示有外在物走入死者的氣管。

周官續問,若有氧氣是否能逆轉或醫治死者的疾病,梁回應「改善含氧量低嘅現象」,惟對死者的身體情況沒有治療的作用,僅能穩定死者的情況再進行治療。院方代表引述死者醫療報告,曾進行過腹胃穿孔及右側腹股溝小腸氣手術,均為「開肚手術」。梁確認,並指會增加患上黏連性腸阻塞的機會。

案件編號:CCDI-989/2023(SH)
法庭記者:黃巧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