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雜誌|風暴頻襲旅遊展覽 業界部署備受考驗 應變成本日增 冀預報與保險到位
發佈時間:09:15 2025-10-16 HKT

與極端天氣共存系列 之 旅遊展覽篇
近年政府積極推動本地旅遊與展覽業,冀帶動經濟及提升香港的國際形象。然而,隨着極端天氣越趨頻繁,航班受阻、旅程中斷及展覽延誤等,直接打擊有關行業的運作和收入。過去3個月,香港國際機場已因颱風或暴雨取消及延誤至少3500班航班;上月超強颱風「樺加沙」吹襲,更有逾千航班受影響,旅行社需增加人手與營運成本。面對極端天氣「常態化」,有旅行社發掘室內景點路線,力求在戶外與室內之間靈活切換;有展覽業界人士期望當局能提供更精準的天氣預報與保險支援,讓各方有更充足的時間部署應變。


香港擁有豐富多元的地理風貌和傳統漁村文化,吸引不少市民及旅客參加本地遊,惟有本地旅行社直言,極端天氣頻繁突襲,對業界造成嚴重影響。
「深度遊(香港)」董事總經理黃楊程指出,近幾個月的生意較去年同期下跌約10%。他解釋,旅行社籌備本地遊團往往需提前2至3個月,儘管每年對颱風威脅有心理準備,亦會提前與客戶商議應對條款,但突如其來的極端天氣仍會導致部分行程中斷、改期,甚至取消。他以超強颱風「樺加沙」襲港為例,該公司有5團受影響,包括4個本地遊團,涉及農莊、戶外及離島路線;另有1個泰國出境團被取消航班。
行程延誤衍生額外成本
他補充,雖然多數行程最終會改期而非取消,但與客戶、供應商協商應對事宜,無疑增加營運和人力成本。至於出境團,若因颱風取消航班,領隊會協助客戶查詢或購買另一航班,「決定多留2天的客戶,我們也會給予建議,例如自費入住酒店等。」儘管近年極端天氣頻發,他認為出遊是人的「天性」,報團人數未受到顯著影響。
另一間主要為學校、非牟利組織及政府機構提供本地遊的旅行社「天祥旅遊」,其旅遊部總經理江柏輝指出,較熱門的路線包括流浮山、馬灣1868及東平洲等交通相對不便的地方。他表示,現時已踏入旅遊旺季,因學校多在每年9月到翌年3月期間,舉辦家教會旅行或親子秋季大旅行,「每次出團至少幾百人,甚至可達過千人。」他強調,遇上惡劣天氣時會遵循政府指引,建議團體客戶改期,早前因天氣不穩,已協調6個團、逾360人改期至本月出發。
惟他亦坦言,影響不僅限於改期,若行程已經出發,相關費用如車輛、導遊薪酬及保險等則無法退還,對業者和客戶皆屬損失。此外,由於公司合作的導遊即日結薪,若因天氣影響延誤行程,公司需支付每小時150元的超時薪酬,為額外成本。

影響展覽布置開幕安排
與可透過改期調整的旅遊業不同,展覽業因受限於固定檔期,一旦遭遇極端天氣,損失往往更為直接。展覽集團有限公司主席王學譜指出,展覽前的準備工作大多在開幕前1至2天內完成,當颱風或黑雨於此時出現,工作人員為安全考量必須停工,導致展品和布置無法到位。
他續指,損失情況視乎極端天氣發生的時間,若展覽已開幕,損失僅限於當天無法做成生意;但若發生在開幕前夕,則會影響後續一系列安排。今年受「樺加沙」影響,秋季家居博覽會需犧牲首天展期,以確保參展商有足夠時間完成準備。他補充,主辦方還須透過報章、電台及社交媒體等平台即時通知公眾,涉及額外的宣傳開支。


極端天氣帶來的核心經濟損失難以轉嫁,王學譜解釋,由於屬不可抗力因素,參展商因停展導致的租金等損失需自行承擔。對於已購票但未能入場的市民,主辦方會全額退款,並允許保留門票在其後的展期使用。他說,儘管損失了一天的生意,但市民多數會在翌日回流支持,故整體生意額和入場人數未受太大影響。
他又指出,展覽舉行時間需配合國際商貿周期和行業習慣,檔期相對固定,極少因極端天氣頻繁而調整至其他月份。
相比大型商貿展覽,藝術展覽因展期較長,擁有更大的時間彈性。策展人方敏兒指出,遇8號颱風或黑雨雖影響開幕安排,但由於香港市面的復原速度快,策展人通常會延長展期或推遲一周才開幕,並透過社交媒體通知公眾。
不過,她亦提到,展期較短的藝術項目遭遇颱風停展,租金損失難以避免,「有些展覽可能只有7天,但剛好3天都遇上颱風,租金可能是一天2萬多元的。」方敏兒補充,藝術活動高峰期多集中在3月及秋冬季,暑假原已屬颱風高風險期,活動數量相對較少,因此整體影響不至於「很誇張」。

避開風季舉辦「超前部署」
面對極端天氣常態化,旅遊業與展覽業均積極透過「超前部署」與靈活應變,力求增強韌性。江柏輝提到,籌備本地遊時均會準備後備方案,將戶外行程轉移至室內景點,如博物館或大型商場,「例如Airside、啟德零售館等,有些客戶可能住屯門或柴灣,尤其是長者,平時不會特意前往」,保障活動不中斷。此外,該公司亦於每年5至8月淡季,升級服務和培訓人手。
黃楊程同意極端天氣無法避免,惟希望當局能繼續「超前部署」,提供準確的天氣預測,讓旅行社有更充足的時間與機構協商改期。

王學譜指出,會展及亞博等展覽場館設施完善,能應對強風暴雨;惟現有展覽保險保障有限、保費偏高,期望政府與保險業界推出更全面的方案。他亦呼籲當局加強天氣預報,讓主辦方、物流商及參展商有更充足時間部署。
方敏兒強調,極端天氣永遠是每次策展必須考慮的因素,亦普遍設有應變方案。她舉例指,若戶外展覽受影響,會轉至室內或增設大型帳篷等防雨設施。
她補充,若為展期長的大型公共藝術展覽,必須選用能抵禦風雨的物料;展期短的則會與藝術家商談,確保有備用方案,例如購買新物資替換等。此外,她說,業界也會避免於7、8月舉行戶外活動,「第一是成本太高,第二是10月到翌年4月之間,香港的天氣相對穩定,我們希望展覽可以在這段時間進行。」

設施損毀推高成本 酒店業:城市規劃完善助維持運作
早前超強颱風「樺加沙」襲港期間,香港富麗敦海洋公園酒店遭巨浪沖爆玻璃門。有學者指出,惡劣天氣會造成酒店設施損毀並推高資本支出,對長期經營構成風險。不過,亦有業界人士認為,本港城市規劃完善、管理成熟,酒店普遍能在惡劣天氣下維持正常運作。
中大酒店及旅遊管理學院副教授尹振英表示,極端天氣會導致員工通勤困難、心理壓力上升,缺勤率明顯增加,酒店須建立彈性排班和緊急留宿機制,以確保基本服務不中斷。
她續說,強颱風、暴雨或極端溫度或會直接破壞酒店的屋頂、外牆、玻璃幕牆,以及電力系統和空調機組等地下關鍵基礎設施,造成巨大的非經常性資本支出和緊急維修費用。


「應急需求」急增帶來收入
此外,極端天氣改變了旅客行為。部分計劃型旅客會因風險顧慮取消或延後行程,影響酒店預訂;相反,當航班停飛、旅客滯留時,「應急需求」急增,短期內房間供不應求,甚至推高房價。她補充,強颱風預警發布後,可能致使國際參展商和會議組織者提前取消大型活動,重新安排成本極高,打擊酒店的會展收入。
香港酒店業主聯會執行總幹事徐英偉則說,本港城市規劃相對成熟,排水系統亦完善,即使在黑雨或紅雨期間,酒店仍能如常運作,「我們的城市規劃比較好,住宿管理也是世界級,令旅客能安心來港。」

他補充,當旅客需要臨時滯留,酒店業界過往亦能迅速應對,例如協助延長住宿、提供餐飲及洗衣等配套服務,「大部分客人都能得到妥善安排和體驗」,安心等待天氣好轉後繼續行程。他認為,本港在應對極端天氣的處理熟練,即使出現突發情況,政府部門亦能迅速支援業界,故暫時無逼切需要訂立長遠氣候應對方案。
記者:潘明卉
--
與極端天氣共存系列
漁農生態篇:每日雜誌|暴雨狂風痛擊漁農 業界求變應對衝擊 水浸失收改盆種換品種 抗浪魚排護漁獲增韌性
建造物管篇:每日雜誌|建造物管提升安全 科技作業減高風險 持續熱浪可引發猝死 颱風暴雨險象環生
運輸物流篇:每日雜誌|風雨路途危機四伏 司機工權極須保障 貨物損耗推高成本 物流業:供應鏈轉向「區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