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收費暫緩︱市民冀保護地球堅持回收 環運會:教育是推動減廢關鍵

更新時間:00:05 2025-09-29 HKT
發佈時間:00:05 2025-09-29 HKT

「綠在區區」現有800多個公共回收物收集點,接收廢紙、金屬、塑膠、玻璃容器、充電池、慳電膽及光管、四電一腦、小型電器和紙包飲品盒。翻查資料,去年「綠在區區」到訪人次約1,270萬,較2023年增加約8成。

環保協進會總幹事邱榮光表示,全港「綠在區區」使用人流持續增長,市民心態和行動上亦支持回收,「他們願意經常花時間,將家裏可回收的東西潔淨及分類。甚至乎紙張上面的膠紙都會先撕掉,然後才拿來回收。」他補充,「綠在區區」也擔當着教育角色,「平日都有很多學生參觀,學習回收。甚至我們有很多暑期實習生,停留兩三周,學習如何進行前線回收工作。」

市民:廢物回收是責任 應該要做

昨日在「綠在大埔墟」,有不少市民前來提交回收物。市民霍先生表示,有時會到「綠在區區」回收舊電器,認為政府在各區設回收點,有助提升回收意欲,「反正用不着,就拿來回收。以前可能扔在垃圾房,現在我覺得這裏方便,都放心他們會處理得好一點。」他稱,回收動機是希望不要浪費,並非為儲積分換禮品。

市民程女士每周到「綠在區區」回收家中儲起的膠樽及紙皮,她表示即使垃圾收費暫緩,也不影響個人回收習慣,「廢物回收可以保護地球。我覺得是市民責任,應該要做,為了大家好。」

環境運動委員會主席郭美珩認為,教育及便利回收設施,是推動減廢的關鍵,「相對一些強制性收費,鼓勵性、教育性措施,可更長遠改變市民行為。」她指,環境運動委員會多年來與環保署緊密合作,推動減廢回收2.0、碳中和宣傳運動、大型活動可重用餐具借用服務等多項減廢回收計劃,成效理想,「我們慢慢培養到市民的回收文化及習慣,這些正正是幫助我們長遠減廢的重要工具。」

記者:蕭博禧

攝影:蘇正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