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收費暫緩|垃圾量降、回收率升 謝展寰:2035「零廢堆填」目標不變 循四方向續推減廢

更新時間:16:37 2025-09-27 HKT
發佈時間:16:37 2025-09-27 HKT

政府決定暫緩實施垃圾收費,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今日(27日)發表網誌,透露近年垃圾棄置量下降,回收率亦有所提升,強調政府推動減廢回收的決心、在2035年達致「零廢堆填」的目標絕不會改變。而為了如期實現「零廢堆填」和持續推動源頭減廢,當局會循4個方向繼續推動減少廢物和分類回收,包括多用宣傳教育;持續完善回收網絡;緊密與行業協作;以及善用市場力量發展環境基建,協助綠色經濟轉型。

垃圾棄置量三年減7.5%

謝展寰指,以往香港的垃圾棄置量確實是不斷上升,但現屆政府透過增加回收配套,以及加強公眾教育和宣傳,已經成功扭轉垃圾長期上升的趨勢,垃圾棄置量由2021年平均每日11,358公噸,逐步減至去年平均每日10,510公噸,減少共7.5%。

人均棄置量減至2024年每人日均1.40公斤

人均棄置量亦由2021年的高位每人每日1.53公斤,逐步下降至2024年每人每日1.40公斤,下跌約8.5%。總回收量由2020年的低位約154萬公噸,增加至去年約202萬公噸,增加了約48萬公噸,回收率亦由28%上升至34%。

垃圾量一年內再降5%

至於有人擔心暫緩徵費無法阻止垃圾棄置量上升,他指出自去年5月宣布暫緩後,市民在減廢回收方面的意識和參與度仍然是有增無減,包括垃圾棄置量由去年上半年,平均每日10,52公噸,減至今年上半年平均每日10,141公噸,一年間已經減少了約5%,和2021年相比平均每日減少了超過1200公噸。

日棄置量降至9000公噸以下 免建第三座I·PARK

為達致「零廢堆填」,他希望市民和社會各界持續努力減廢,在十年間進一步將每日垃圾棄置量減少多一千多公噸,再降至9000公噸以下,香港便可望不用建設第三座轉廢為能設施,亦可以在2035年達到「零廢堆填」。而現代化轉廢為能設施I‧PARK1快將落成, I‧PARK2亦在籌備中,合共每日可處理9000公噸廢物。

巿民拒接受「懲罰性」垃圾收費

謝展寰強調,垃圾收費是推動減廢回收的其中一項工具,先決條件是市民和社會廣泛支持,當局委託了第三方民意調查機構進行了電話調查,很多意見都反映市民不接受懲罰性的垃圾收費,但願意接受協助性和鼓勵性的措施來推動減廢回收。業界更指出現時正面對人手不足和經營挑戰,不希望政府急於實施垃圾收費。

四大考量決定暫緩徵費原因

因應當前經濟大環境和氣氛,以及經濟轉型下,他指政府是考慮到4點因素決定暫緩徵費,包括垃圾收費只是工具,目的是推動減廢回收和「零廢堆填」;現時欠缺市民和社會廣泛支持;現屆政府推行的各項減廢回收工作已收到明顯效果;以及政府應該因時制宜來制定推進減廢回收工作的策略。

政府將循4大方向繼續推動減廢

未來方向,他指會循4方向繼續推動減少廢物和分類回收,包括持續推動減廢回收的宣傳教育,透過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持續支援社區環境教育工作,鼓勵公眾源頭減廢、實踐廢物源頭分類和乾淨回收等;持續完善「綠在區區」社區回收網絡,以及完善廚餘回收服務,當局將於今年內增加全港住宅的,智能廚餘回收桶或收集設施至約1600個。

政府亦會緊密與行業協作,共同探索和推進務實可行的環境保護措施,減少對商界的衝擊,其中環保署正鼓勵餐飲業界,按實際情況試行逐步擴大使用非塑膠容器;政府亦會善用市場力量發展環境基建,協助綠色經濟轉型,例如屯門環保園現代化紙漿生產設施,將於今年年底開始試運,除了預計每年可處理63萬公噸本地三紙,即紙皮、報紙及辦公室用紙外,還可額外處理九萬公噸雜紙。

記者:郭詠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