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外勞|工會指招聘會薪酬偏低 憂成輸入外勞藉口 促堵塞制度漏洞

更新時間:10:58 2025-09-10 HKT
發佈時間:10:58 2025-09-10 HKT

勞工處實施新安排,申請輸入侍應及初級廚師崗位的僱主,在四周「本地招聘」期間,必須每周參加一次在勞工處指定就業中心舉辦的招聘會。飲食業職工總會權益總幹事招冠聰今早(10日)在電台節目表示,有關做法僅屬「好事」,但僱主在招聘會上往往開出遠低於市價的薪酬,質疑其招聘誠意,並擔心有僱主藉此輕易符合申請門檻,最終變相「取代」而非「補充」本地勞工。

招聘會薪酬不合理 難聘本地人

招冠聰表示,雖然歡迎政府踏出第一步,但質疑措施成效。他指出,飲食業內不論是廚師或點心師傅,月薪兩、三萬元是普遍水平。然而,在招聘會上,相關職位開出的薪酬往往只有萬餘元;另外招聘會招聘三廚或四廚,很多時沒有人願意做,他舉例,曾見過有食肆進行招聘全職傳菜員,月薪僅14,000元,但工時長達11小時,質疑在此條件下是否能有誠意地聘請本地工人。

招冠聰認為,單靠監察招聘會並不足夠,因為很多招聘是透過店舖門外張貼招聘告宗、網上平台或求職者直接面試等方式進行,這些渠道政府難以監察。

倡按崗位審批免取代本地勞工

招冠聰進一步指出,現行「2:1」的補充勞工比例(即每聘用2名本地員工可輸入一名外勞)存在漏洞。他解釋,該比例是以公司總員工人數計算,而非按前線工種的實際人手比例。這令大型連鎖集團可利用其龐大的後勤及管理層人數,申請大量外勞填補前線崗位,他認為有關的比例應改為崗位對崗,盡量減少打工仔被裁員的機會。

工會接獲不少外勞求助個案,指抵港後被要求從事合約外的工作,例如應徵樓面被要求洗廁所等。由於外勞已支付高昂中介費,即使面對不合理要求亦不敢反抗。招冠聰稱,雖然勞工處設有投訴渠道,但外勞未必敢冒著被解僱的風險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