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雜誌|衣物回收難還「原」 工序繁複成本高 回收商無力承擔 環團倡建生產者責任制

更新時間:08:00 2025-08-27 HKT
發佈時間:08:00 2025-08-27 HKT

衣物回收系列三

速食時裝盛行,舊衣回收系統不勝負荷,已成全球性難題。2023年,香港全年產生逾14.6萬公噸紡織物廢物,但回收率不足14%,餘下舊衣終被棄置,無疑為環境帶來負擔。為解決問題,歐洲近年流行把衣物還原成絲線等原材料,本地機構亦有應用相關技術,7年間處理超過250公斤衣物,惟有回收業人士指,現今許多衣物由複合物料製成,處理工序繁複,成本過高致難以普及應用。有環保組織呼籲政府採取更積極的措施,改善舊衣回收系統,並考慮引入「生產者延伸責任制(EPR)」,要求生產商承擔產品棄置後的回收責任,配合內地推動循環經濟政策,共同建設「無廢灣區」。

舊衣物經過分類、清洗、剪裁、開鬆、梳理等工序,再打碎成纖維。
舊衣物經過分類、清洗、剪裁、開鬆、梳理等工序,再打碎成纖維。

根據環境保護署2023年的數據,香港每日平均產生402公噸紡織物廢物,全年總量逾14.6萬公噸,但該年回收量只有2.38萬公噸,回收率僅13.9%。換言之,超過86%的舊衣最終被送往堆填區,為環境帶來負擔,更凸顯加速開發紡織品回收技術、完善回收網絡與鼓勵公眾參與的迫切性。

除了本地處理及海外出口兩個途徑,歐美及部分亞洲地區早已應用把布料還原成紗線的技術。相關做法主要以物理方式進行,透過分類、清洗、剪裁、開鬆、梳理等工序,把衣物打碎成纖維後重新紡紗,製成新布料或成衣。

2023年回收量僅2.38萬公噸

二手衣物平台「Retrovert」創辦人Tiffany指,技術痛點在於篩選,並非所有衣物適合升級再造。她舉例,一件上衣由40%棉與60%聚酯混合製成,後者是石油製品,難以變回絲線,「要分開棉及聚酯已十分困難,而且成本高。」她又言,平日回收是單一物料,單一再造,但衣物是複合物料,甚至含數百款物料時,難以做到紡織物升級再造(textile to textile)。

有二手衣物平台創辦人指,衣物回收的痛點在於篩選,並非所有衣物適合升級再造。  Retrovert提供
有二手衣物平台創辦人指,衣物回收的痛點在於篩選,並非所有衣物適合升級再造。 Retrovert提供

香港有零星機構應用相關技術,包括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HKRITA)及回收公司「喵坊」,後者把棉麻舊衣物打漿,提取纖維,用作造紙原材料。

HKRITA總監(商務)陳念群指,衣物材料結構複雜,多為混紡(如棉或聚酯),需要專業識別與分離,否則難以實現高值再造,「若未能有效分離棉聚酯混紡,往往只能降級再造成抹布或填充物,價值低、誘因弱。」她續說,衣服上的拉鏈、鈕扣、膠章、襯墊等硬件與配件必須在升級再造前拆除,否則會影響回收設備運作與再生纖維品質,增加人手與時間成本。

2018年,HKRITA研發及設立「G2G系統」,項目獲創新及科技基金資助539萬港元,把整個舊衣升級再造流程置於一個雙層玻璃牆圍繞的空間中。截至今年6月,G2G共處理近700宗個案,涉及超過250公斤舊衣物,其中超過80%來自公眾預約個案,其餘為業界試點。

截至今年6月,「G2G舊衣新裳循環系統」共處理超過250公斤舊衣物。
截至今年6月,「G2G舊衣新裳循環系統」共處理超過250公斤舊衣物。

研發系統成功分離聚酯纖維

另外,HKRITA研發的「Green Machine水熱分離系統」,專門用於分離棉聚酯混紡紡織材料。陳念群指,該系統只需用熱、水及環保化學物質,即可選擇性地把棉花分解為纖維素粉末,從而成功將聚酯纖維從混紡物中分離;分離出的聚酯纖維可重新紡製成新紗線產品,而纖維素粉末則可轉化為再生纖維素纖維、防水整理劑,或作農業應用的超吸水性聚合物。

去年,該系統成功處理1200多件廢舊棉聚酯混紡網球襯衣(Polo衫),把聚酯纖維轉化為高品質環保紗線,為紡織物回收再造的品質及潛力提供參考。

「Green Machine水熱分離系統」用於分離棉聚酯混紡紡織材料。
「Green Machine水熱分離系統」用於分離棉聚酯混紡紡織材料。

不過,有回收業人士坦言,要讓布料還原成紗線的技術普及甚有難度,因成本甚高,小型回收商難以負擔。有回收公司創辦人指,早年曾試用類似系統,但未有透露機構名稱。他憶述,當時需事先分開純棉及半棉衣物,部分機構只接收大品牌的衣物,以確保不含化學物質。此外,回收再造的價格高昂,50公斤衣物約需要1000元處理費,而升級再造所得的紗線需由回收商付費購回,得物無所用,「印象中買50公斤冷線要3萬元,價錢令人卻步。」

市場潛力低難普及應用

他續指,有機構優先處理大型時裝品牌的換季款式,因其布料質地及顏色統一,處理成本較低,「我們卻要輪候兩年。」

有回收商補充,部分機構只回收單一物料,例如棉和麻等自然類纖維。他認為,衣物升級再造的市場潛力低,「儘管衣物回收及還原是整個時尚界渴望解決的問題,對商業機構而言也是龐大投資。」他直言,現階段不考慮將衣物還原成原料,「成本幾級跳,做一件新衣服也不便宜。」

香港地球之友參與民政事務總署的「社區舊衣回收箱計劃」多年,回收衣物經驗豐富。該機構認為,外國以多樣化方式處理舊衣,強調循環經濟和責任分擔,並通過政府的直接介入來推動系統性變革,值得香港借鑒。現時歐盟成員國對生產、進口或經銷紡織品的廠商實施了生產者延伸責任制(EPR),要求生產者必須對紡織品的整個生命周期負責,並承擔收集、分類和回收費用,鼓勵生產商減少產生廢物並提高產品的循環性,有助促進當地回收行業的發展。 

地球之友續指,香港可借鏡上述經驗,引入責任制,讓生產者承擔真正的環境成本;香港亦應配合內地的循環經濟政策,重新連接回收渠道,透過優勢互補,加強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可回收物料的區域性循環利用,共同建設「無廢灣區」。

智能分類回收系統提升效率

回收舊衣涉及大量前期篩選及分類工作,有本地研發中心開發智能回收系統,大幅提升舊衣回收的效率與準確度,為後續再造應用提供穩定基礎。

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總監(商務)陳念群指,從衣物分類、暫存、運輸到再造,均需要空間、人手與設備,但香港地少人多,租金與人力成本高昂,要建立具規模且可持續的回收網絡與商業模式有一定難度。該中心開發「智能服裝分類回收系統」,運用近紅外高光譜成像及圖像識別技術,可辨識並按服裝的類型、材質、顏色與織物結構分類,以判斷是否具有回收價值。

陳指,系統正進行技術提升,為環保機構提供分類支援,讓回收衣物能有效轉化為可再利用的資源。她透露,不少企業主動洽談,探討未來技術應用與合作模式。

此外,中心開發「人工智能舊衣可循環性分辨電腦視覺系統」,透過高端影像辨識技術,自動判斷舊衣的品牌及有否破損瑕疵,協助分類衣物,讓符合條件的服裝作二手轉售,省卻回收工序,減低消耗物料和資源。

陳念群補充,「G2G舊衣新裳循環系統」是舊衣回收製造的生產線,結合智能分類識別系統,能讓大批量舊衣回收的第一步工序自動化,減低衞生風險,亦能提升效率。

瑞士設集中回收廠提高再造率

瑞士每年回收約5萬噸舊衣物,當中有75%由大型衣物回收商Texaid處理。Texaid由多個慈善機構及1間回收公司合組而成,在瑞士中部設有集中回收廠,分類與處理衣物,通過完善回收網絡,提高回收再造率。

根據資料,Texaid團隊將舊衣集中送到位於中部的回收廠進行分類,約一半衣物會轉售給第三方回收廠處理,另一半由團隊處理,後者約60%有二手販售價值;其餘品質欠佳的衣物,會降級回收再造成工業用清潔布料,或在破碎後與其他紡織品混合成回收布料或隔絕材料,僅約8%布料無法再造,被送至焚化爐燃燒發電。

此外,Texaid與當地大學合作,嘗試把布料重製成紗線,製作隔音板、地毯,以及與其他纖維混紡成不織布產品。

為鼓勵市民妥善處理舊衣,Texaid曾與當地郵局合作,向每戶發送回收袋,市民可在固定日子,把回收衣物放在家門前的信箱旁,郵差送信時會順道回收,減少空車回程造成的碳排問題。

記者:仇凱瑭

--

衣物回收系列

系列一:每日雜誌|高價衣物回收藏陷阱 假平台冒社企疑套個人資料 聲稱贈金誘做任務 記者揭地址照片全造假

系列二:每日雜誌|回收風氣待成熟 社企籲發掘二手衣潛能 加強推動重用流轉 吸引消費者自發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