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雜誌‧人物誌|黑白鍵間尋找真我 沈靖韜彈奏自由樂章

更新時間:08:00 2025-07-24 HKT
發佈時間:08:00 2025-07-24 HKT

琴室裏聽見悠揚樂聲,時而低迴、時而洶湧,是貝多芬在寂靜中的吶喊,也是蕭邦筆下如怨如慕的敘事……29歲的沈靖韜專注地與音樂對話。不久前,他在范克萊本國際鋼琴比賽奪冠,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香港鋼琴家。對他而言,天賦從來不是答案。音樂路孤單難行,疫情期間,他一度放下鋼琴,遠赴南美探索人生,重新思考音樂的意義,為了那份無可取代的悸動走下去。他說,得獎不是終點,而是音樂旅程的開端,「我只是個很簡單的人,在做自己喜歡的事。」

沈靖韜笑起來親切無距,眉宇間總有一股純真駐足。 劉駿軒攝
沈靖韜笑起來親切無距,眉宇間總有一股純真駐足。 劉駿軒攝
沈靖韜坦言疫情期間曾迷失方向。  劉駿軒攝
沈靖韜坦言疫情期間曾迷失方向。 劉駿軒攝

沈靖韜坐在琴椅上,輕倚琴蓋,語氣輕鬆地談論近日的生活。他笑說,得獎後沒甚麼大改變,只是多了幾場訪問,返港的日子格外充實,但甘之如飴。他笑起來親切無距,樂於傾聽,也樂於分享。談起音樂時,眉宇間總有一股純真駐足;沉穩之中,依稀可見他口中那個從小對世界充滿好奇的本我。

「我是一個很簡單的人。」沈靖韜說,自己不是埋頭苦幹、只為音樂而活的人。他喜歡嘗試、喜歡體驗,感受生活中不同情緒和經歷,「我不喜歡那種高高在上的藝術家形象,我只是個正常人,在做自己喜歡的事。」

回望他的成長歷程,6歲考獲鋼琴8級,被香港演藝學院錄取,10歲贏得德國埃特林根國際青少年鋼琴比賽冠軍轟動全港。這位別人眼中的「天才」淡淡一笑,「我從來不覺得自己是神童,以前不是,現在更加不是。」

沈靖韜6歲時獲演藝學院錄取,師承著名鋼琴家黃懿倫。 香港演藝學院提供
沈靖韜6歲時獲演藝學院錄取,師承著名鋼琴家黃懿倫。 香港演藝學院提供
沈靖韜10歲時贏得德國埃特林根國際青少年鋼琴比賽冠軍。 受訪者提供
沈靖韜10歲時贏得德國埃特林根國際青少年鋼琴比賽冠軍。 受訪者提供

曾迷失方向 放下鋼琴遊歷

他對音樂的興趣,源於一種近乎本能的悸動。小時候,他將鋼琴當作「玩具」。他的母親是鋼琴老師,家中擺滿琴書和樂譜,他看不懂內容,只當圖書翻閱,稚嫩的指尖隨意按下琴鍵,感覺到甚麼,就彈甚麼。童年的校內表演,他請同學即場報出幾個音,即興創作旋律,跟着直覺走,無拘無束。那些靈動的音符和節拍,後來成為他最自然的語言。

隨心所欲,是對當下全然投入。沈靖韜下定決心當音樂家,已是20歲之後。他探索了音樂史上的各種時期、各種樂派,在大小比賽中累積經驗;直至疫期爆發,演出機會中斷,他一度迷失方向。

那時候,他放下鋼琴,四處旅遊,至少兩、三個月沒有練琴,只是靜靜觀察、傾聽。他最難忘南美之行,即使面對經濟困難,當地人仍然努力享受人生,希望活得更好,「我也在內心問自己,我想做甚麼?甚麼能令我真正感到快樂?」

「問題少年」一有疑問,就要鑽研到底。他自問為何要玩音樂,「我想帶不同的感受和經驗給大家,希望身邊的人開心,觀眾也開心,這樣我就會快樂。」他真正想追求的,是看看自己的音樂世界能走多遠,「我的內心世界可以發展到多遠、多獨特,又能否成為音樂歷史的一部分?」

他想起從小站在舞台上的回憶,「那種感覺難以形容,沒有其他事能帶來這種感覺。」無可替代,成了他願意繼續耽溺的理由。

人生在「6月7日」劃出界線

漂泊的船尋回心錨,前路不再遙遠。後來的故事眾所周知,他報名參加美國范克萊本國際琴賽,將全部心力投注練習。6月7日,當「沈靖韜」的名字在頒獎禮響起,他站起走上舞台,握手、鞠躬,觀眾鼓掌道賀。他笑說,直至現時也未完全消化這段經歷,「我也有回看頒獎禮的片段,研究自己當時在想甚麼。我想,那刻太多情感湧現,以至於甚麼也想不到。」

沈靖韜在范克萊本國際鋼琴比賽奪冠,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香港鋼琴家。 資料圖片
沈靖韜在范克萊本國際鋼琴比賽奪冠,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香港鋼琴家。 資料圖片

沈靖韜形容,自己的人生在「6月7日7時37分」劃出一條界線,「好像真的結束一個階段,可以全力向前走,希望以後不用再參加比賽。」他坦言,「沒有音樂家想參加比賽,我們真正想做的是演奏。」

音樂家的純粹追求,在現實往往難以實現。他說,沒有比賽成績,年輕音樂家難獲邀演出,能持續帶來演奏機會的大型賽事屈指可數,「贏了這個獎,至少可確保未來3年有不同的演出機會,如巡演、錄專輯等,期望可以建立起穩定而持久的職業路。」

沈靖韜不諱言,自己很幸運,從未在收入跟理想間拉扯,「我支出不多,過去只靠演出也生活得不錯。」他指,確實有音樂家傾向找酬勞較高的演出,「我不想用這種角度玩音樂。當然,對應不同層次的合作,有適當的酬勞是應該的,但我不會為了錢而彈琴。」

「有朋友曾說,我們是讓這個世界更美好的人。」沈靖韜相信,音樂能走進人心,期望通過演奏,啟發更多孩子認識音樂的世界,從中找到快樂,學會對世界保持好奇與堅持的勇氣,「我也希望10年後的自己,仍能維持初心,保持正面的態度。」

很感恩 與香港連結從未斷

候鳥飛得再遠,總會在季節更迭時回到熟悉的島嶼,就像沈靖韜不論身在何方,總會回到香港,不僅因為家人在此,更因心繫這片孕育他成長的土地。 從參與駐外經貿辦活動,到投身本港慈善音樂會,如今以得獎者身份回港演出,他用行動證明,與香港的連結從未中斷。他自言不是「念舊」,而是感激一路走來的每段經歷,「香港教了我很多,我很感恩,也會繼續用這些經歷去面對人生。」

眼前的路仍有挑戰,但他已準備就緒。樂聲流轉,時間再次流淌,接下來的旅程,也許顛簸,也許遼闊,他以指尖輕觸未來,走向尚未奏響的遠方。那裏有未知的旋律,也有他始終不變的歸處。

沈靖韜兒時與父母合照。 受訪者提供
沈靖韜兒時與父母合照。 受訪者提供
沈靖韜在2008年獲頒「十大香港傑出少年」。 受訪者提供
沈靖韜在2008年獲頒「十大香港傑出少年」。 受訪者提供

甚麼音樂也聽 喜歡王菲宇多田光

沈靖韜彈古典樂,但實際上,他喜歡的音樂風格眾多,每次聆聽均為他帶來啟發。

被問平常愛聽甚麼歌,他笑說,「甚麼種類的音樂也會聽!」古典音樂固然是他的根底,也涉獵其他風格的歌曲,「大部分種類的音樂都可以啟發到我,有些不同味道,但一樣有意思。」

他說,不算常聽廣東歌,但特別提到王菲的作品,也喜歡日本歌手宇多田光,「宇多田光曾說喜歡莫札特和巴托。」至於歐美,他笑說流行的都會聽,「例如House(浩室,電子音樂風格)、流行曲像Charli XCX我也有聽。」

他續指,搭飛機時則會聽Lo-fi(Low Fidelity,低傳真)音樂。對他來說,音樂的風格並不重要,「高質素的作品永遠都可以帶給我們不同的感覺和啟發。」

沈靖韜成為音樂家後周遊列國。 受訪者提供
沈靖韜成為音樂家後周遊列國。 受訪者提供
沈靖韜到南美洲斐茲洛伊峰觀光。 受訪者提供
沈靖韜到南美洲斐茲洛伊峰觀光。 受訪者提供

喜歡旅遊研究不同文化學多國語言

除了音樂,沈靖韜喜歡旅遊,空閒時也會學習新語言,藉此研究不同的文化。

他說,「我很喜歡旅遊,會研究不同地方的歷史、城市規劃,還有語言。」他提到,有空便會學習語言,雖未必精通,但有少許基礎後,更容易了解當地的文化,「在英國時有學法文和西班牙文,兩者都可以溝通到,疫情時在巴西一段時間,有學少少葡萄牙文。」他也略懂日文、意大利文、俄文和瑞典語等。

談到最震撼的旅程,他斷言是冰島,指在今年5月,即范克萊本國際鋼琴比賽前,與朋友及老師同行,開車走訪當地的音樂學校,「雖然行程緊密,但有看到不同的風景,那裏的自然環境像另一個星球,令人震撼。」

記者:林家希

攝影:劉駿軒

場地提供:香港演藝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