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日本地震預言︱專家批說法「寫小說先有」 僅一條件日本香港才會「連成一線」

更新時間:13:45 2025-07-04 HKT
發佈時間:12:00 2025-07-04 HKT

日本漫畫家龍樹諒《我所看見的未來》,書中關於「2025年7月5日」將發生日本大地震的內容,令不少港人感到憂慮。然而,港大地球科學系榮譽教授陳龍生今日(4日)接受電台訪問表示,相關說法「係Fiction(小說),寫書先有」。本文將整合地震學者的專業見解,深入剖析所謂地震預言的真相,以及科學界如何看待地震預測。

漫畫預言源起:為何《我所看見的未來》引發恐慌?

漫畫《我所看見的未來》中最具爭議的內容,是描繪了一場將於2025年7月5日發生的災難性大地震,預言指該地震將導致日本三分之一的國土消失,海嘯甚至會波及香港。儘管作者龍樹諒近期在新作中改變觀點,稱「那天不一定會發生大事」,但相關傳言已對計劃暑假遊日的港人造成影響。

專家視角:預言屬「小說情節」,科學預測重在機率

針對此日本地震預言,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地球及行星科學系客席教授及研究員、港大地球科學系榮譽教授陳龍生明確表示,相關說法「係Fiction(小說),寫書先有」,並非科學事實。

陳龍生教授解釋,科學的地震預測是基於長時間的數據分析和機率計算。他以日本南海海槽為例,指出該區域確實是地震活躍帶,但重點在於預測的時間跨度:

  • 官方預測: 日本官方預料,南海海槽未來30年內發生7級大地震的機率高達80%。
  • 關鍵差異: 科學預測強調的是一個長達30年的「時間窗口」,而非某個特定日子。隨著時間推移,發生地震的機率會逐漸累積上升。

地震的「重現期」:為何無法精準預測日期?

所有地震帶都有其「重現期」(Recurrence Interval),即地震重複發生的平均間隔時間。陳龍生教授指出,地震的形成是板塊活動釋放能量的機制,活動越頻密,周期就越短。

  • 地震周期: 一個地震帶的重現期可能長達一、二百年,但這僅為平均值,並非固定不變。實際間隔「有時耐啲、有時短啲」。
  • 南海海槽現況: 陳龍生提到,南海海槽板塊的地震周期約為80至200年,且過去曾有接連發生的紀錄。該地塊至今已有80年未發生大地震,因此科學家預料未來有機會發生,但無法斷定就是2025年7月5日。他認為,將日期鎖定在特定一天,純屬幻想或製造輿論。

日本地震對香港的實際影響有多大?

對於漫畫預言中海嘯波及香港的說法,陳龍生教授亦作出澄清,預料香港不會受到影響。他解釋,地震影響範圍取決於多種因素,包括地震強度、頻率及距離。

  • 距離因素: 香港與日本相隔上千公里,距離遙遠。
  • 實際影響: 在此距離下,即使日本發生大地震,香港市民亦不會有震感,更不會造成任何結構性破壞。

至於傳言中「日本、台灣、香港連成一線」的災難性場景,陳龍生強調,這在物理上是不可能的。岩石承受能量有其上限,能量過大只會導致斷裂,無法產生如此大規模的連動效應。他補充,地球有記錄以來最高級別的地震僅為9.5至9.6級,遠不足以造成此類後果,除非是巨型隕石撞擊地球。

相關新聞:7.5日本地震預言︱作者突改口「不一定有大事」 港旅行社:已無分別 料7.5後客人「爆炸式回歸」

相關新聞:7月日本地震預言有新觀點?《我所看見的未來》龍樹諒新作改口

個預言是「小說情節」,缺乏科學依據。科學的地震預測是基於未來數十年的長期機率,而無法精準鎖定某一天。

專家指出,香港不會受到影響。由於香港與日本相距上千公里,即使日本發生大地震,香港市民也不會有震感,更不會引致任何結構性損毀。

科學家透過分析板塊活動、歷史數據和地震「重現期」來計算未來發生地震的「機率」。例如,預測某地區在未來30年有80%機會發生大地震。這與漫畫中指定特定日期的預言有本質上的區別,前者是基於科學的風險評估,後者則屬虛構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