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雜誌|媽媽認知技巧不足 社會支援待提升 打造「母乳餵哺」友善城市 給寶寶最佳主糧
發佈時間:08:20 2025-03-04 HKT

母乳對嬰兒成長有莫大益處,全港約有85%新生嬰兒,在出院時以不同形式接受母乳餵哺,惟受疫情影響,比率有所下跌,有家長指出自己對相關認知和技巧不足,加上缺乏社會支援,難以持續餵哺母乳。有醫生指,醫院及社會對母乳餵哺的支持十分重要,現時醫管局轄下有產科的醫院,皆以推動、支援及保障母乳餵哺為宗旨,取得「愛嬰醫院」認證,設於香港兒童醫院的「香港母乳庫」亦在今年1月投入服務,盼望推動社會更接納及包容,讓香港成為「母乳餵哺」友善城市。
世界衞生組織建議母親以全母乳餵哺至嬰兒6個月,及後才逐漸引進適當的固體食物,並持續餵哺母乳至嬰兒2歲或以上。香港母乳庫總監、愛嬰醫院香港協會主席黃明沁醫生指,母乳為嬰兒提供全面營養和保護免疫系統,對患危疾或早產的嬰兒更加重要,「他們的身體機能、免疫系統和腸胃未成熟,母乳有完備的營養成分,相比配方奶粉更容易吸收。」

營養完備 含抗體免疫因子
她指,母乳含有抗體和免疫因子,減低嬰兒受感染風險,而餵哺母乳的早產嬰,併發壞死性腸炎等併發症的機率也顯著減少,「對他們來說,母乳不是普通的食物,而是醫療食品。」
育有4名子女的Bianca,見證醫院及社會支持母乳餵哺的轉變。她憶述,12年前初為人母,無奈由入院、分娩至產後照顧,醫院皆缺乏支援。她指,入院時告知護士想餵哺母乳,不想寶寶喝配方奶,引來奇異的目光,「她們覺得我是『怪人』,還說我不一定有足夠的奶水,寶寶會不夠飽。」
堅持之下,醫院接納其決定,但全母乳餵哺並不容易。由於嬰兒集中在育嬰房,Bianca每隔1小時就走到房內察看女兒,「每當寶寶準備哭鬧,姑娘便馬上喚我到育嬰房。」她指,護士甚少輔助她催乳和餵哺母乳,唯有靠讀產前班時學習到的技巧,糾正女兒吸吮的姿勢,「催乳比分娩時更辛苦,我不知道如何處理乳房脹痛的問題,半夜打電話向丈夫哭訴,但也叫自己堅持。」
此外,職場及公眾場所也缺乏母乳餵哺的配套和支援。作為雙職媽媽,同事不理解Bianca餵哺母乳的決定,「他們認為母親和工作的身份不應混合。」她指,外出用膳時會用哺乳巾輔助餵哺母乳,曾被鄰桌食客指點,令其家人感到尷尬。
直至近年社會認知漸多,公眾場所設有更多育嬰室,3年前Biance迎來第4胎,亦轉到一間推動、支援及保障母乳餵哺的「愛嬰醫院」分娩。她形容,該次生產過程及感受截然不同,「醫院重視母乳餵哺,員工清楚流程,整個過程很順利。」她指,助產士會自動把初生嬰兒放在產婦身上,促進乳汁分泌,也會帶嬰兒前去母親床邊,協助婦女餵哺母乳。

疫情帶來挑戰 餵哺比率下跌
參考衞生署每2年進行一次《母乳餵哺調查》,2022年香港共有約3.2萬名新生嬰兒,出院時以任何形式餵哺母乳,及以全母乳餵哺的比率,分別為84.7%和15.4%;對比2018年的數據(87.5%和21%)稍微下降。該些嬰兒在1個月大、2個月大、4個月大、6個月大和12個月大接受母乳餵哺的比率,亦隨時間下跌。疫情為母嬰帶來挑戰,約60%的受訪母親指出,她們對母乳餵哺的認知和技巧不足,亦有近20%受訪者表示得不到足夠的社會支持,故未能在產後首6個月持續餵哺母乳。
醫院管理局香港母乳庫資深護師、愛嬰醫院香港協會副主席林志愛指,社會對於母乳餵哺的認受性逐步提升,但仍然未足夠,例如對全母乳餵哺的重要性等概念仍然含糊,「部分母親覺得餵不到母乳也不要緊。」她明白,母乳餵哺需要付出時間和心力,有賴各方的支援和包容。
聯合國兒童基金香港委員會(UNICEF HK)委員高永文醫生同意指,社區和醫院的支持至關重要,後者作為母親分娩及照顧嬰兒的必經階段,在教育婦女、環境和護理程序上,都應調節及方便婦女實踐母乳餵哺。

現時醫院管理局轄下提供產科服務的8間醫院,均全數獲定名為「愛嬰醫院」。黃明沁指,「愛嬰醫療機構定名計劃」會持續跟進及監察,為醫護人員解難及培訓,讓醫院的措施和政策上維持支持母乳餵哺的宗旨,「希望推動私家醫院一同參與。」她續說,「全港逾90%的嬰兒在出院後會到母嬰健康院覆診。現時已有8間母嬰健康院已獲定名為『愛嬰母嬰健康院』,其餘20間亦已加入定名計劃,希望未來1至2年內能完成相關認證。」

加強培訓護士助產士 提供清晰指引
林志愛分享,參與認證計劃的醫院,期望能在5年內取得認證,惟管理上要突破不少關口。她舉例,母嬰出生後要先有肌膚接觸、同室照顧、拆除育嬰室等,跟以往做法有別,護士和助產士要有清晰指引,了解嬰兒在哪些情況下才需要母乳以外的食物,亦要增加培訓,讓他們協助婦女順利餵哺母乳,甚至為婦女作心理輔導。
政府近年亦積極推廣及支持母乳餵哺,行政會議在2017年,通過在部分待售的政府土地賣地條件中,加入必須提供育嬰間設施和哺集乳室的要求;《性別歧視條例》亦加入禁止涉及餵哺母乳的歧視行為。此外,設於香港兒童醫院的「香港母乳庫」今年初投入服務,首階段服務先招募捐贈者及接收母乳捐贈,至本月將開展第二階段服務,向有臨床需要的極早產及患有危疾的初生嬰兒派發母乳,標誌着香港初生嬰兒醫療服務的里程碑。

黃明沁相信,推動母乳庫工作,能讓公眾知道母乳餵哺的重要性,期盼日後有更多機構支持,「有捐贈者的子女曾在深切治療部留醫,現時由受助者成為捐贈者。」她指,香港出生率不高,嬰兒更顯珍貴,希望凝聚全港媽媽的力量和愛心,讓脆弱生命在第一步得到最好的支援。
高永文亦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致力倡議宣傳和教育公眾母乳餵哺的工作,盼望成為社會機構、食肆、商場、政府機構和醫學權威的橋梁,共同推動母乳餵哺,讓香港成為「母乳餵哺」友善及兒童友好城市。

部分商場政府處所哺乳室 未達屋宇署建議面積
去年8月,平等機會委員會曾審核本港商場和政府處所的設施,發現當中部分育嬰範圍的面積,未達屋宇署作業備考所建議的面積,亦有場所不設育嬰及哺乳室。平機會建議政府提供更多誘因,並修訂作業備考,鼓勵增設母乳餵哺設施。
平機會「在香港『公眾可進出處所』餵哺母乳的研究」所到訪的50個商場和50個政府處所中,有45.8%商場内供單一使用者的育嬰範圍面積小於5平方米,並未達相關作業備考所規定的建議大小;有10個商場和8個政府處所未設置育嬰及哺乳室。平機會建議政府修訂《在商業樓宇提供育嬰間及哺集乳室》作業備考,鼓勵商業樓宇提供多於1間的育嬰及哺乳室,以改善服務差距。
屋宇署回覆指,在私人商業樓宇內設置育嬰間及哺集乳室並非《建築物條例》的法定要求,作業備考鼓勵在私人商業樓宇內設置育嬰間,並為提供哺乳室訂定設計指引。為締造優質及可持續建築環境,屋宇署於去年6月實施以表現為本的新總樓面面積寬免機制,於私人樓宇內設置至少2間育嬰間及至少1間哺集乳室的要求,已納入總樓面面積寬免機制下的相關特定標準。

產後抑鬱影響母乳分泌 4孩心理學家籲媽媽先照顧情緒
有心理學家指,產婦情緒不穩會影響母乳分泌,籲各位媽媽先照顧自己,才能順利餵哺母乳。
何善韻博士(Bianca)除了是4孩之母,亦是註冊心理學家,她指,根據客體關係理論(object-relations theory),母子關係許多時透過母親的乳房開始建立,「當母嬰有親密接觸時,小孩可以更有安全感。」她指,嬰兒出生後伏在母親身上吸吮母乳,除了加速母乳分泌,亦有助母嬰建立親密關係。她分享,由於其第三胎在懷孕36周時早產,醫院要先為嬰兒作詳細檢查,故未能馬上接觸,即使她在完成檢查後馬上到育嬰室餵奶,對比其餘3名子女,該孩子仍要更多時間培養安全感。
她指,一般產婦在產後第10日開始有賀爾蒙調整,又踏正新生嬰兒出現黃疸的高峰,一旦情緒未能調節,或較容易出現產後抑鬱,繼而影響母乳分泌,形成惡性循環。她鼓勵新手媽媽放鬆心神,紓緩情緒,「一定要先照顧自己的情緒,急躁也於事無補。」
記者:仇凱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