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雜誌|地理環境如「大水兜」危機四伏 增地下蓄水池超級堤壩 完善城市規劃救港

更新時間:12:22 2023-12-07
發佈時間:12:22 2023-12-07
《探討極端天氣下的城市韌性》系列之都市規劃篇 

極端天氣禍害讓港人上了寶貴一課,有建築學者及工程師呼籲,港府在未來城市規劃上,應盡快加入轉趨頻密的暴雨,以及持續酷熱天氣等因素作考量。多名專家形容,本港地理環境如「大水兜」,容易有蓄水危機和水浸,建議參考其他地區對防洪的規劃,增加雨水花園及超級堤壩等疏水降溫,並提供誘因給私人發展商在新項目建地下蓄水池,提升城市韌性,以克服極端天氣的挑戰;對有城市考慮禁止開發高災害風險的地區,有工程師反對香港仿效,強調應優先以技術解決災害,而非限制發展。

除了強化原有基建,完善整體都市規劃,也有助增強城市韌性。事實上,本港在市區規劃上一直有將防災列為考慮因素,從越趨嚴謹的建築和工程標準可看出一二。香港工程師學會土木分部榮譽秘書陳可兒說,「新發展區抵禦極端天氣的標準在不斷提高。」她舉例,現時有新發展區的地面高度定為主水平基準以上的6米至7米,並預留充足空間,若未來水位上升,可加高岸邊位置作抵禦。

北部都會區及交椅洲人工島是本港未來20年的重要基建。
北部都會區及交椅洲人工島是本港未來20年的重要基建。

北都人工島存淹浸危機

有城市規劃師坦言,本港四面環海有「先天」的不利。香港註冊城市規劃師陳劍安形容,本港在地理環境上如同一個「大水兜」,「要把水流疏導至后海灣,但一旦后海灣的水位高漲,再推高沿岸水位,所受的水量會更大。」他坦言,本港若被高水位包圍,水無法向外流,將形成蓄水危機及水浸。

北部都會區及交椅洲人工島,將是本港未來20年的重要基建,惟兩者都被專家界定位於高風險地區。前天文台台長林超英近月也撰文,提出對兩大基建的憂慮,指新田科技城規劃範圍在深圳河下游,恐受暴雨下深圳河氾濫的威脅,而面對全球海水嚴重上升,人工島也逃不過受淹浸的危險。

荷蘭徵地蓄水 閒時作休憩

參考其他沿海地區,以土地大多低於海平面的荷蘭為例,因有完善的防災規劃,近年甚少受災害影響。當地確立了「還地於水」和「還地於自然」的政策,包括徵收主要河道旁的土地,平日供市民作休閒活動,暴雨時則作蓄水空間,也將部分填海而來的陸地「還給」海洋,讓其成為自然滯洪區。

日本東京都綜合治水對策亦以增加防洪韌性為目標,例如規定增加公園綠地面積、增加道路與空地透水性鋪面、要求市民在住所增設雨水蓄存和增加雨水浸透的面積,以及通過建築法例,要求低窪易水浸地區建「高架式建築」,將建築物底層留做雨水淹沒地區,作為其防洪減災對策。

安達臣道石礦場用地的規劃包括興建防洪人工湖。
安達臣道石礦場用地的規劃包括興建防洪人工湖。

本港規劃推動「海綿城市」多年,渠務署在2018年更新的「雨水排放系統手冊」中,鼓勵業界在工程項目中採用「海綿城市」概念,香港綠色建築議會的綠建環評(BEAM Plus)亦將「海綿城市」設計元素納入為可計分項目,其中安達臣道石礦場用地包含地下蓄洪池、綠化天台和多孔路面等,東涌新市鎮擴展計劃亦有包括河道活化、雨水滯留和處理池等。

地球之友行政總裁洪藹誠建議,港府日後增加該類具疏水功能的「透水路面(Permeable pavements)」及建「雨水花園」,以期更有效抵禦極端大暴雨的挑戰。他也建議,可吸取日本及台灣興建超級堤壩的經驗。他解釋,在日本的超級堤壩高達10米,具有一定抵禦力,平日開放作綠化地帶,供居民休憩作息,建議在新開發區如北部都會區使用。

務署在九龍城1號污水泵房試用透水路面、草磚等可持續排水措施。
務署在九龍城1號污水泵房試用透水路面、草磚等可持續排水措施。

為發展商提供誘因建蓄水池

此外,渠務署於2012年展開造價逾10億元的「跑馬地地下蓄洪計劃」,於跑馬地建蓄水池,有效解決跑馬地和灣仔的水浸黑點。據了解,渠務署向來鼓勵新發展項目加入地下蓄水池,惟響應的發展商有限。陳劍安直言,缺少了足夠的誘因,皆因每向下掘深多一層,成本越高,「要防水、防震,結構牆的鋼筋、混凝土也越來越厚,還要加設樓梯向下行,每落一層,消防、通風、電力、泵房等處理都要再額外投資。」

陳指,發展者不可能「義務」花費數千萬元興建大型蓄水池,「人家本來有3層地下停車場,出租車位也有被動收入,但做蓄水池可能是負收入!」他建議,政府可以考慮提供誘因,如補地價及建築成本寬減等,「災後設施損耗、市民財物損失及復甦的經濟成本,都是社會的負擔,應想辦法在能力範圍之內把損失減至最低。」

翻查台灣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去年就災害韌性規劃策略發表的研究報告,列舉多項利用土地和基建規劃減災的方法,包括避免開發高災害風險用地、容許轉移高風險地區的開發權至安全地區,以及增加法定空地面積比例等。

本港目前沒有限制開發高災害風險地區,有工程師認為,「限制」應是最後一步。香港工程師學會土木分部上任主席陸偉霖說,一般希望以工程或建築方法去解決有關風險,「施予限制應是最後,真的無法解決時的措施。」洪藹誠坦言,「極端天氣影響已經殺到埋身,我們不會知道下次災害有多嚴重,重新審視舊區防災能力之餘,要以新數據作新規劃,以應對極端氣候。」

 跑馬地地下蓄洪計劃減低灣仔及跑馬地低窪地區的水浸風險。
跑馬地地下蓄洪計劃減低灣仔及跑馬地低窪地區的水浸風險。

北都三面環山 長用冷氣降溫恐成「熱島」

持續酷熱觸發熱浪是另一個極端天氣問題,有專家認為,本港要積極在新發展區作出應對熱島效應的規劃,才能長遠達致節能及減排的目標。

本港城市高密度發展,鬧市中商住樓宇林立,密不透風,更有不少單位長開冷氣。有能源分析指,冷氣佔大廈用電量一半,耗能外亦排放高溫氣體,加劇熱島效應。據了解,規劃署因應早年屏風樓被指阻礙空氣流通的不良效應,於2006年推行「空氣流通評估系統」,將相關指引納入《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建議發展項目留意設計城市風道,確保建築物通風,並避免在郊野建高樓阻礙景觀,但因非強制,需發展商自願遵守。

啟德新發展區以通風為原則。
啟德新發展區以通風為原則。

談及部分新發展區的規劃,中大建築學系教授吳恩融指,北部都會區三面環山,形成「山谷」,空氣極不流通,加上遠離海岸「沒有海風吹來散熱」,憂慮因高密度建設不透氣,而要長時間使用冷氣降溫,演變成另一個「熱島」。他提到,啟德新發展區以通風為原則,樓宇沒有大型平台,單位座向亦迎風,以增加樓宇之間透風度,期望市民減少使用冷氣。

香港工程師學會理事鄧社堅亦指,啟德新發展區採取「區域供冷系統(District Cooling System)」,將中央冷卻的冷凍水輸送到兒童醫院及工業貿易大樓等設施,不需再單獨安裝冷氣機組,以達致可節能及減碳目標。

大廈的玻璃幕牆能把室外熱量導引入屋內。
大廈的玻璃幕牆能把室外熱量導引入屋內。

落地玻璃幕牆如巨型製熱機器

城市熱島效應有增無減,前天文台台長林超英曾撰文力陳近年商住大廈流行的落地玻璃幕牆的禍害,更形容是「巨型的製熱機器」,住客要開冷氣降溫,增加碳排放及熱氣體,加劇熱島效應的惡性循環。

有建築師指,玻璃能把室外熱量導引入屋,落地大玻璃面積較闊,導入熱量相對增加,曬熱牆壁、地面及傢俬,令屋內有如「溫室」,熱空氣被困屋內,熱上加熱,當戶主回家便要開大冷氣降溫驅熱。他稱,建築界近年發現玻璃幕牆增加室溫的弊病,現時有住戶自行加貼隔熱膜降溫,認為地產商未來應檢討是否還採用玻璃幕牆這種「好看但不散熱」的方法,還是改用成本較貴,具隔熱功能的中空玻璃,擋隔陽光。

中文大學建築學系吳恩融教授則指,玻璃幕牆的建築法仍可採用,但前提是單位的窗戶能夠開動,達致通風降溫,或採用透熱的玻璃。

每日雜誌組

 

《探討極端天氣下的城市韌性》系列 

檢討強化篇: 每日雜誌|渠道系統受衝擊 天然斜坡待檢視 發展「韌性城市」刻不容緩

超前部署篇: 每日雜誌丨災後應變屢受批評 專家倡設專責部門統籌 超前部署緊急避難方案

救災復原篇: 每日雜誌丨灌輸自救意識 合力建韌性社區 全民變身「防災士」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