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樓庫存高企 政策宜果斷穩市場|龍漢標
發佈時間:10:55 2025-09-15 HKT

樓市向來被視為本港經濟的「晴雨表」,直接牽動消費、投資,甚至是金融體系穩定。高息持續,加上環球經濟前景不明朗,市場觀望氣氛濃厚。與此同時,一手私樓庫存量創出近年新高,市場正面臨庫存壓力,正值特首即將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此刻正是政府果斷出手、穩住大局的關鍵時機。
過去十年,政府積極覓地,發展商亦配合推出新盤,私人住宅供應充足,2024年落成量更達2.42萬伙,創過去20年新高。然而,自2022年高息環境及經濟不確定性影響下,市場吸納能力轉弱,買家觀望情緒升溫,逐漸出現供過於求的局面。

未出售一手單位 料需時年半消化
房屋局最新數字顯示,截至2025年6月底,已落成但仍未售出的一手住宅單位約有2.7萬伙。換言之,即使未計算新盤供應的情況之下,市場亦需時約一年半時間方能完全消化庫存量。當供應充足時,買家自然延遲入市決定,轉為觀望,乃「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市場寫照。
用家受壓 影響各行各業
高息環境持續之下,業主供樓負擔加重,樓價回落導致資產縮水,消費意欲隨之下降。有意換樓的家庭更憂慮手頭物業難以套現,換樓計劃被迫推遲或擱置。樓市的壓力亦直接傳導至市民生活,氣氛擴散至零售、餐飲等消費領域,影響本地市道。
由此可見,樓市穩定關乎香港經濟全局的挑戰。要改善此局面,除了寄望外圍利率環境的變化,適當之政策調節亦是打破僵局、重建信心的關鍵。
特首即將於9月17日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正是果斷出手的契機。筆者認為,兩項措施尤其切合時宜,值得政府優先納入考慮。
其一,放寬「100元印花稅」適用範圍。現行政策僅涵蓋400萬以下物業,集中較小型的單位,受惠面較為狹窄。若將門檻提升至600萬,可惠及更多首置家庭及年輕買家,切實減輕置業負擔。
根據土地註冊處數據,今年首七個月成交價低於400萬成交佔整體成交數字約三成,在400 萬至600萬之間住宅交易佔整體成交的比例同樣約三成,可見進一步降低門檻能惠及更多家庭及上車客。雖然短期或減少印花稅收入,但藉刺激市場成交,長遠而言帶動經濟,對庫房肯定有利無弊。
放寬投資移民額度 吸引資金
其二,調整投資移民計算額度。現行規定下,投資移民購入5000萬或以上住宅物業,僅1000萬可計入投資額度。若放寬至2000萬,將有助吸引更多高淨值人士來港置業,為高端住宅市場注入承接力,帶來長線資金,同時推動相關專業服務發展。
當然,單靠個別措施難以治本。政府亦需同步調整土地政策:一方面,推地節奏應更加審慎,避免在庫存未消化前再度推高供應;另一方面,銀行信貸政策應在審慎原則下保持合理,避免過度收緊,繼而抑制需求。同時,政府亦應加強市場資訊披露,提升透明度,讓市民及投資者能夠有清晰的預期。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樓市作為香港經濟的根基,若庫存高企的局面持續,欠缺適當的政策調整,樓市復甦將受阻。惟有政府果斷出手,一方面扶持剛性需求,一方面吸引資金,同時穩定信貸環境,方能讓樓市重回健康軌道,帶動百業興旺。
龍漢標
立法會地產及建造界議員
相關文章:9月聚焦議息 樓市展新機遇|張子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