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生圍發展研保育基金創先河 發展商提供一筆過款項 最快第3季展開工作
發佈時間:13:12 2025-03-16 HKT

南生圍大型項目再有突破性發展,由恒基及傅老榕家族提出的南生圍「雙生共融」發展方案,其建屋計劃發展超過30年,繼上月底展開環評報告公眾諮詢後,近日再有新進展,發展商除保育154.4公頃濕地外,更向政府提供「一筆過」保育基金,供相關部門長期管理保育之用,若成功落實,將會成為私人發展商大型保育項目先例;另外,項目採「先保育後發展」原則,最快今年第三季落實濕地營造及保育工作,而住宅項目最快2028年動工。
供部門管理用途 金額待評估
項目將實踐城鄉共融、積極保育規劃原則;南生圍建業公司發言人回覆本報查詢時指出,將向政府提供一筆過的「保育基金」,供相關部門長期管理保育之用,確保保育區內自然環境獲持續妥善保育。目前該「一筆過」保育基金的金額尚有待商討及評估,未來亦將按程序與政府相關部門緊密聯繫,適時會面討論。

堅持「先保育後發展」原則
發言人強調,一直堅持「先保育後發展」原則,確保項目濕地營造及保育工作妥善落實後,才正式開展發展項目。目前焦點做好環境影響評估報告公眾諮詢工作,若順利獲批,下一步是補地價,依城規會要求加入土地契約條款監管和制訂發展,會積極配合政府審批進度。
上述項目最快會在今年第三季先落實濕地營造及保育工作,務求讓區內生態環境盡早得到有效保護,才在發展區北端進行第一期建設,以確保第二及第三期建設對雀鳥及附近民居影響減至最低,現階段預計發展項目並不會於今年內展開。
南生圍「雙生共融」發展方案,由南生圍和甩洲兩個部分組成,總面積達177.3公頃,包括154.4公頃濕地、11.6公頃住宅發展,提供2,521伙,以容納6,500人口,另有3.3公頃公眾公園暨旅客中心及擬議道路橋。
助永久提升后海灣生態系統
若以現時方案11.6公頃發展規模計算,只需提供23公頃濕地補償,經已提供雙倍濕地補償。但實際上建議方案提供合計154.4公頃優化濕地,遠超過城規會「無淨濕地損失」(no-net-loss of wetland)指引要求,額外增加超過100公頃優化濕地。不僅永久提升后海灣濕地生態系統,也為北部都會區提供優質生態環境。
另外,自上世紀九十年代末以來,后海灣的候鳥數量已減少近一半,過去十年跌勢持續,由2008年記錄約9萬多隻再銳減至如今約5萬隻。與米埔自然保護區相比,南生圍和甩洲的生態更於近30年間顯著惡化。在2022年,南生圍和甩洲兩地,錄得具有重要保育價值水鳥種類數量,都嚴重低於米埔自然保護區的數量,反映欠缺妥善規劃保育下,南生圍和甩洲生態正面臨嚴峻挑戰。
延伸閱讀:2521伙分3期發展 2028年首動工
恒基及傅老榕家族發展的南生圍「雙生共融」項目有11.6公頃作住宅用途,並細分3期發展,合共提供2521伙,當中首期項目最快2028年動工。項目需要完成補地價後才可發展,南生圍建業公司發言人指,對補地價程序持正面看法,認為與政府達成合理補地價協議充滿信心,並持樂觀態度。
項目發展方案顯示,住宅部分位於南生圍最南端,是整個項目區域中距離后海灣最遠的位置,當自然保育區及濕地改善區充分落實後,才會分階段開展住宅發展項目,住宅發展部分佔地約11.6公頃,佔項目總面積約6.5%,將細分3期發展,當中第一期項目預計約2028年年中展開,於2030年年底完成;而第二期項目預計於2031年展開,於2033年中完成;最後一期第三期項目則預計於2033年中展開,並於2036年中完成。
住宅布局考慮候鳥遷徙路徑
項目將提供多元化住宅單位,涵蓋不同面積,以滿足各階層未來住屋需要,將建140幢獨立屋及28幢樓高19至25層分層住宅樓宇,合共提供2,521個住宅單位;同時提供約1.7萬方呎社區商業設施,並提供少量商舖,便利社區;以及提供約1.32萬方呎訪客中心等。另外亦設有社區配套設施,滿足社區不同需求。包括6層高長者院舍中心,總樓面約7.27萬方呎,協助解決社區對優質院舍需求。
文件顯示,在住宅布局設計上,為考慮候鳥遷徙路徑,樓宇位置避開鸕鶿、白鷺等候鳥飛行路線。同時為尊重原居民意願,特意保留傳統風水走廊。為避免夜間燈光干擾紅樹林中螢火蟲的棲息地,於西南面、靠近山貝河住宅建築群,面向紅樹林方向不設窗戶,只採用東面單側採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