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譚亮指港AI發展仍具多重挑戰 「專利商業轉化率很低」
發佈時間:09:32 2025-11-03 HKT
據有調查顯示,本港38%金融機構高管已啟動生成式AI與業務整合,遠超全球平均的26%,展現金融科技應用優勢。然而,港大經管學院管理及商業策略系實務教授譚亮,接受本報訪問時指出,在亮眼數據背後,卻發現香港AI發展正面臨生態鏈不完整、科研成果轉化率低、人才短缺等多重挑戰。他又認為香港應從「超級聯繫人」戰略性轉型為「超級增值人」。談及香港未來定位時他說:「毋須拘泥於本地實體經濟規模,當下最大機遇是中國企業規模化出海。」香港協助內地企業實現品牌扎根與本地化,正是實體經濟服務的重要組成。

75%金融機構設生成式AI客服
首屆「世界灣區經濟論壇」將於11月3日舉行,聚焦「打造新經濟動力」,本報獨家專訪與會嘉賓譚亮教授,他說:「香港75%的金融機構已實施生成式AI客服,三年內滲透率將達90%。而內地因銀行體系複雜,進程反而不及香港統一快速。」他分析,本地AI金融創新主要循「+AI」與「AI+」雙軌並行。
譚亮坦言,政府雖設有10億港元AI研究院及30億港元AI補貼,但為應對未來更激烈的全球競爭,香港在資源投入上仍有漫長道路需要前行。更關鍵的是,從實驗室到市場的轉化鏈條尚未打通。「香港有頂尖高校,但AI專利商業轉化率很低。」他直言,首要問題是風險資本專注度不足。「我在深圳見過專門投資高校AI專利的基金,但香港幾乎沒有這類機構,導致教授們的成果多停留在論文階段。」
譚亮又稱:「當然,生態圈絕不能靠單一主體搭建。」並指香港需構建高校負責科研、生產力局轉化技術、中小企提供應用場景、政府注入資金與政策的聯動模式。「指點上香港生產力局做得不錯,已為近30萬家中小企提供資金匹配和技術服務。」
全行業AI掃盲 解決人才荒
至於選取哪個領域集中發力,譚亮認為,金融科技自然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立身之本」,數碼港的AI金融應用沙盒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監管試驗空間。智慧城市則是第二戰場,香港為國際都市,具備發展高效AI政務條件。
面對人才短缺困境,譚亮提出雙管齊下之策:對存量人才推行全行業AI掃盲,讓AI成為各專業底層能力;對增量人才則需優化入境計劃,針對性吸引AI專才。他稱,更重要的是「築巢引鳳」。他讚港府目前已有的動作,如投20億港元推進中小學數字教育,投30億元做技術支持以吸引國際頂尖AI科研人員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