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plexity向Google宣戰的啟示|林小珍
發佈時間:17:06 2025-10-09 HKT

早前曾向Google提出以345億美元收購瀏覽器Chrome的AI初創公司Perplexity,剛剛宣布向全球用戶免費開放旗下AI瀏覽器Comet,向Google全面宣戰,令到上月才在非法壟斷搜尋市場裁決中避過「拆骨」的Google,再一次如臨大敵。其實早在上月的裁決中,法官似乎已經預視這一幕的發生。
生成式AI正搶佔搜尋市場
美國聯邦法院裁定Google毋須出售Chrome瀏覽器,只是要求Google與競爭對手分享用戶數據和搜尋索引等關鍵資訊,長達230頁的判辭中,法官明確指出毋須分拆Chrome的原因,是因為認為AI將會改寫搜尋市場的競爭格局,意味就算不分拆,Google都難以繼續壟斷市場,究竟何解呢?
隨著ChatGPT、Co-pilot和DeepSeek等生成式AI工具日漸普及,越來越多人有疑問時,不再是上搜尋引擎(Search Engine)、輸入關鍵字,而是直接向AI提問,由AI生成出答案,而答案的基礎亦是源自網絡上,如果用戶希望了解更多,AI亦有提供資料來源,用戶可以按下連結到相關網站。
單單是ChatGPT目前每星期的用戶就達到7億,可見生成式AI對傳統搜尋引擎帶來的衝擊。Perplexity今次明刀明槍推出免費的Comet瀏覽器,更是令競爭進入新一個階段。
AI按用戶情景生成答案
雖然搜尋引擎和生成式AI都是從網絡上找尋用戶所需的資料,但運作原理卻截然不同。搜尋引擎是採用索引式,運作上是查閱不同的網頁,找出網頁出現了甚麼關鍵字,然後再根據網頁的被連結次數、獲用戶點選的次數,以及更新時間等因素進行排名,排名越前,越大機會獲用戶點選。
生成式AI工具可以稱為「推理引擎(Reasoning Engine)」,按照用戶提問中的字眼,分析用戶的提問,了解用戶面對的場景,再從大數據中按照機會率,選取可能符合用戶場景的內容,組織成為答案。
打個比喻,假如你到書店,想找一本教新手做蛋糕的書,用搜尋引擎就好像在叢書目錄,找出有「新手」、「蛋糕」等字眼的書本,而用生成式AI,就好像問一位書店店員,他會理解你的情況,推薦他所認知適合你程度及需求的書,例如是一本名為《30分鐘輕鬆烘焙樂》的書,沒有「新手」和「蛋糕」的字眼,但卻配合你的需要。
SEO時代或成過去
筆者從事媒體及內容創作,為了令到更多受眾見到內容,總要花心機進行搜尋引擎最佳化(Search Engine Optimisation, SEO),即是在內容中加入相關的關鍵字,附加Hashtag和後台用的Metatag。甚至有創作者會加入與內容未必太相關,但是被網民大量搜尋的熱門關鍵字,搏取搜尋引擎留意到自己的內容,以增加流量。但在生成式AI的搜尋下,遊戲規則徹底改變。
數碼市場推廣業界開始研究,如何令網頁內容出現於AI生成的答案當中,衍生出「生成引擎最佳化(Generative Engine Optimisation, GEO)」這門新興學問。雖然仍然未有一套通用的GEO法則,但業界亦按照AI的運作原理,摸索出一些基本原則。
清晰易明︰雖然AI有能力理解艱深及結構複雜的內容,但為求縮短運算時間,AI傾向選取用字顯淺、結構簡潔的內容。
權威支持︰為增加答案準繩度,AI會傾向採用有提供資料來源的網頁,特別是有引述具權威性的資料來源,可以增加AI選取的機率。
明確場景︰AI會按照用戶的情景,提供最配合用戶需要的答案。如果網頁內容有明確的適用場景,例如是「適合50歲以上人士的心臟健康貼士」、「低息時代的保守投資策略」之類,AI會更易判斷為高度符合用戶需要,在生成答案中加以引用。
經營內容創作更具挑戰
不少內容創作者過去都一直抱怨,為求被看見,要調節內容,強行加入關鍵字,以及費神處理SEO,以迎合搜尋引擎的口味。在生成式AI的洪流下,創作者可能更加難以隨心所欲地創作,變成為AI服務,製作內容淺薄的懶人包,但就算獲AI引用,用戶亦可能滿足於答案,未必會再點選網頁,最終也換不了流量。
不同的生成式AI工具有不同的演算方式,而且不斷改變,例如加強時效性和資料核實等。想找出一套能夠迎合AI的需求,繼而獲得高流量的生存方式,同時要平衡高質素的創作,相信會越來越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