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堅晶片汽車雙賽道 雷軍要給小米立「新人設」

更新時間:17:43 2025-09-27 HKT
發佈時間:17:43 2025-09-27 HKT

據星島環球網報道,9月25日晚小米(1810)董事長兼CEO雷軍以一場題為「改變」的年度演講,直面小米過去五年的戰略轉型。演講以「大反思」開篇,直指小米長期以來的身份焦慮:一家被認為「只會營銷、缺乏核心技術」的公司,如何真正走向「硬核科技」?

僅管2020年小米營收就已突破2000億元,但站在高光時刻的雷軍卻充滿焦慮感。外界對小米「組裝廠」的標簽揮之不去,蘋果、三星、華為等對手的技術壁壘又難以逾越。

經過半年的覆盤,小米下定決心:不再停留在互聯網公司的舒適區,而是全力投入底層技術,轉型為一家真正的硬核科技企業。

自研晶片與智能汽車,成為小米打造硬科技「新人設」的兩大支點。

從澎湃到玄戒,小米SoC撲向高端

「晶片是小米走向真正科技公司的必由之路。」演講中,雷軍的這句話,道破了小米多年的技術心結。

早在2014年,小米就成立全資子公司松果電子,試圖切入手機SoC(系統級晶片)研發 。

彼時安卓陣營高度依賴高通晶片,中低端路線的小米不僅要承受高昂晶片成本對性價比的擠壓,更因供應鏈同質化難以打造差異化優勢;而競爭對手華為自研SoC的成功,更讓小米看清:沒有核心晶片,就沒有科技公司的「話語權」。

但小米首次晶片嘗試卻以折戟收場。2017年發布的首款自研晶片澎湃 S1,因28nm工藝落後、基帶性能不足,致使搭載的小米5C(起售價1499元)僅出貨60餘萬台,佔當年總出貨量的0.7%;後續澎湃 S2 更是流片失敗。

2018年,小米不得不暫停SoC研發,松果團隊從300人縮減至不足百人。

覆盤這段經歷時,雷軍直言「切入點錯了」。蘋果、華為均從高端晶片切入,而松果一開始就錨定中低端,既難突破技術壁壘,也無法匹配用戶對 「核心技術」 的期待;此外,獨立運營的松果與手機團隊協同困難,「經常扯皮,我親自協調也搞不定,松果的失敗成了必然」。

2019年起,小米的晶片研發團隊重心轉向快充、電源管理、影像、天線增強等功能小晶片,繼續積累晶片研發能力和經驗,「保留火種」。

轉折出現在2021年。小米決心學習蘋果、華為、特斯拉,加碼底層技術,往硬核科技轉型。雷軍回顧稱,公司決定在五年內投入1000億元加碼研發,徹底重塑小米的基因,以技術為本,重新創業。

同年,小米重啟SoC項目並開啟汽車項目。新的SoC被命名為「玄戒」,由創始團隊核心工程師、小米副總裁朱丹領銜。

「自研手機SoC做中低端完全沒機會,只有做最高端才有一線生機」——雷軍決定徹底摒棄中低端路線,全力沖擊高端先進制程,用高端晶片打破「無芯」標簽。

2024年5月,玄戒在3nm制程產線上流片成功,意味著小米自研高端晶片與高通、蘋果站到了同一條競爭線上;2025年5月,旗艦級SoC玄戒O1和智能手表晶片玄戒T1正式發布,搭載於小米15S Pro、平板、小米手表等新品上。

盡管玄戒仍有不足——專業測試顯示其GPU表現欠佳、基帶功耗高且信號不穩定,台積電先進產能不足也導致搭載玄戒的機型暫未大規模上市(小米15S Pro官網已缺貨,新發布的小米17系列仍用高通晶片),但這場投入已彰顯小米的決心。

據小米披露,截至2025年4月,玄戒項目累計研發投入超135億元,團隊擴充至2500余人;雷軍更承諾未來五年(2026-2030)再投2000億元用於核心技術研發。

「哪怕最終沒成功,也能培養一支強大的晶片研發隊伍,徹底改變公司的質地。」雷軍稱,現在造芯的覆雜度已遠超10年前,再做手機SoC至少要花500億元,但幾百億的投入絕對值得。

逐鹿汽車市場,小米打開增長邊界

如果說玄戒是小米補全「核心技術短板」的關鍵,那麽汽車業務就是其重構科技生態、驗證技術能力的另一張王牌。

2021年,小米正式入局新能源汽車,但短短兩三年,這條賽道就已硝煙彌漫:傳統車企完成新能源布局,造車新勢力進入優勝劣汰,華為憑借智能駕駛技術合縱連橫佔據市場份額。

但小米的目標卻異常激進:對標保時捷和特斯拉,打造全球最強純電性能車。雷軍坦言,當時是初生牛犢不怕虎。

這條賽道的挑戰遠超預期。2022年,小米同時面臨「供兩個孩子上大學」的壓力:一方面是晶片研發的持續投入,另一方面汽車業務進入研發關鍵期。彼時小米手機業務遭到華為的強勢壓制,收入更是史無前例的出現下滑——2022年全年收入下降了15%,2023年繼續下滑3%。

最艱難時,旗艦款汽車SU7 Ultra項目曾被砍掉。雷軍回顧稱,2022年2月,為聚焦資源確保旗艦款汽車SU7的成功,團隊「咬牙幹掉了SU7 Ultra」;但同年5月,在壓力稍緩後,又將其「撈了回來」。

SU7 Ultra是小米綜合性能最強的超跑汽車,代表著小米汽車技術的最高集合,放棄SU7 Ultra很可能意味著會走澎湃晶片放棄高端的老路。

2023年,隨著外部經濟環境改善,小米成功遏制了營收暴跌的趨勢。與此同時,競爭對手華為手機受地緣政治影響走弱,再度警示小米,必須盡快開拓新業務分散風險,減少對手機業務的過度依賴。

2024年3月,小米首款汽車SU7發布,次月交付,不到8個月就實現10萬輛交付,資源整合能力令業界驚嘆;截至2025年6月,小米已發布SU7(旗艦轎車,出貨主力)、SU7 Ultra(高端超跑,性能標桿)、YU7(運動型SUV)三款車型,累計交付29.40萬輛。

小米集團2025年二季度財報顯示,小米汽車及AI分部業務收入正在快速增長:2025年二季度該板塊收入達213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149億元,佔集團總營收比重從7.2%升至18.4%,成為推動集團連續五個季度30%以上高速增長的新引擎。

據《星島》記者不完全統計,2025年上半年國內造車新勢力中,小米以15.72萬輛的交付量排名國內第五。據市場機構TrendForce集邦咨詢數據,2025年二季度全球純電動車(BEV)市場上,小米汽車以2.5%的市占率排名全球第九。

小米汽車的成功,徹底扭轉了資本市場將小米視為「缺乏核心科技、增長見頂」的互聯網公司的舊認知。汽車業務不僅驗證了小米具備駕馭覆雜硬件的能力,打開了其作為硬科技公司的增長想象空間,也推動小米集團股價走到60港元的新高位。

《星島》見習記者 屈慧 深圳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