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MV光環「消散」
發佈時間:21:45 2025-09-03 HKT

據星島環球網報道,GMV,這個曾被視作衡量電商平台實力的黃金標尺,承載著電商平台攻城略地的勃勃野心,也成為行業競爭的風暴眼。然而,當電商行業整體告別狂飆突進時代,邁入負增長階段後,這個昔日耀眼的核心指標,正逐漸褪去光環。
AI摘要:
|
8月21日,快手在2025年中期業績報告會議上宣布,自2026年一季度起,公司將不再披露GMV數據。
快手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程一笑在會上稱,公司停止披露GMV數字,以便讓大家將關注點放在更能反映公司長期價值的其他指標上。這一調整與行業同行做法保持一致。
「未來快手的電商業務增長驅動力將來自更多元的電商場景建設、AI賦能商家解決方案以及電商用戶綜合體驗提升,這些不能通過單一的GMV數據充分體現。」——程一笑
此時的快手年GMV已達1.5萬億元量級,是中國第五大電商平台。快手所稱的「與同行一致」,指的是阿里巴巴、京東、拼多多於2017-2021年間逐步減少GMV披露。
被頭部平台紛紛「雪藏」的GMV指標,真的不再重要了嗎?
GMV不增長了
GMV(Gross Merchandise Volume,商品交易總額)一詞,進入中國用戶視野以來,就一直與電商平台規模深深捆綁在一起。
崛起:購物節成績單
2009年首屆淘寶「雙十一」購物狂歡節,GMV作為「戰績」,被淘寶推至大眾視野。此後數年,公布「雙十一」GMV數據,成為淘寶購物節最具標志性的儀式之一,也由此拉開了電商行業「拼GMV」時代的序幕。
淘寶首屆「雙十一」GMV為0.52億元,此後逐年遞增,2012年已突破百億元,2016年突破千億元。GMV成為衡量電商平台成功與否的關鍵指標之一,也能很好地體現平台的發展速度與競爭力。
發展:平台最核心指標
在電商跑馬圈地的狂飆年代,每逢大促節點,GMV就成為各大電商平台宣傳「戰績」的核心,展示著行業的無限活力與潛力。
GMV持續攀升的平台,猶如商業磁場,不僅能吸引大量商家入駐,還能帶來更多潛在客戶、商業機會,以及吸引投資者目光。
在互聯網行業奉行「規模先行」的發展邏輯下,早期平台的擴張速度往往被視為比短期盈利更為重要的戰略指標。拼多多作為電商賽道的後起之秀,憑借「低價走量+社交裂變」的創新模式,成立僅四年便在GMV上超越老牌電商巨頭京東,完成了一場令人矚目的商業奇襲。
「褪色」:增長見頂
隨著電商行業步入深度成熟期,社會零售電商滲透率增速持續放緩,行業發展全面從「增量競爭」轉向「存量博弈」,市場競爭格局呈現高度固化態勢。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48.3萬億元,同比增長3%;其中網上零售總額為15.5萬億元,同比增長1%。值得關注的是,自2020年起,網上零售總額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的佔比始終穩定在30%-33%區間,這一數據表明電商滲透率已觸及增長天花板。
近年來,頭部電商平台的GMV增長速度持續放緩,高增長時代粗放式擴張模式難以為繼。在流量成本攀升、用戶增長見頂的雙重壓力下,行業普遍面臨「增量不增利」的結構性矛盾,GMV增長與實際收益的脫節現象愈發顯著。
海豚智庫創始人李成東在接受《星島》采訪時直言,平台不公布GMV核心癥結在於「增速難看」。他指出,過去部分平台在購物節、季度GMV等節點,動輒實現同比1倍、2倍的增長,後來逐漸降至個位數增長——這樣的數字會給投資者、商家留下消極印象。在此背景下,選擇不披露GMV,反而比繼續公布更能維護平台的市場形象。
根據《星島》統計,電商行業龍頭阿里巴巴近五年的GMV表現起伏明顯,期間已出現過兩次負增長態勢。
回顧快手決定不再披露GMV數據這一事件,這套「雪藏」邏輯同樣適用。
「不論高管怎麽解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快手的GMV增速見頂了。」艾媒咨詢首席分析師張毅在接受《星島》采訪時直言,作為「短視頻+直播」電商模式的先行者,快手曾憑借差異化內容生態實現爆發式增長,但發展紅利期過後,增長動能明顯衰減。
張毅認為,快手需在創新品類開發與內容生態建設上繼續發力,通過打造差異化競爭優勢,為商家與用戶創造新價值增長點,從而有效應對GMV增長乏力的困境。
發展期拼規模,成熟期拼利潤
不過,並非所有平台都在淡化GMV。
對於業務模式較新、仍處於高速發展期的新型平台而言,GMV依然是衡量其發展態勢的核心指標。通過營銷、補貼等手段刺激GMV增長,新平台以此證明自身的發展潛力與市場競爭力,可吸引更多商家入駐與用戶關注。
今年炙手可熱的即時零售賽道便是典型例證。京東作為破局者,在電商業務增長面臨瓶頸的節點,選擇切入外賣、閃購等高頻消費場景,以激活平台用戶活躍度,撬動整體GMV增長。
張毅指出,傳統電商平台用戶的月均消費頻次約為2-3次,而外賣用戶的消費頻次可達其10倍之多。
市場實踐充分證明,即時零售能很好的帶動電商平台流量與營收。
阿里巴巴也「摸著京東的路」過河,參與外賣補貼大戰,將傳統電商與即時零售相結合。阿里巴巴財報顯示,淘寶閃購上線不到三個月,淘寶APP月活躍用戶同比增長25%,帶動境內電商收入增長10%。
在這一高成長性業務的推動下,阿里巴巴再次提及GMV增長。8月29日中期業績會上,阿里巴巴集團CEO吳泳銘稱,預計未來3年,閃購與即時零售將為淘天帶來1萬億元新增成交GMV。
此外,小紅書、得物、山姆等深耕垂直領域、具備特色的平台,以及各大企業布局的海外業務板塊,仍將GMV的高速增長作為重要發展目標。
「國內電商用戶規模理論上可達6億-7億,而部分新興平台用戶量僅數千萬,他們在存量市場還可以爭一爭。」張毅指出,在商業利益的驅動下,這類平台絕不會輕易放棄對GMV增長的追求。
「還在繼續公布並強調GMV的平台,一定具有成長性。而綜合性消費平台在規模上已觸及規模瓶頸,GMV反而要遮一遮。」——艾媒咨詢首席分析師張毅
從市場動態觀察,處於發展期的平台往往傾向於「避實就虛」的宣傳打法——淡化GMV絕對值,聚焦增長。如騰訊對外透露,微信小店2024年GMV同比增長92%;小紅書透露,2024年上半年中小商家GMV增長436%。
「注水」的指標
拋開平台間的規模博弈,GMV這一沿用十餘年的指標,其定義與計算邏輯始終未變。然而,歷經十五年風雲變幻,如今的電商行業市場格局已重構,且經營環境等更覆雜。這個時代,GMV還能否精準錨定電商發展的真實脈絡?
事實上,GMV是一個相對寬泛的統計口徑,不僅涵蓋已完成支付的訂單,還包括了未支付、退貨數據,大量的虛假刷單也會被計入GMV核算範圍。
因此,GMV長期飽受「數據注水」爭議,無法真實反映平台的經營狀況與盈利能力。
據國內專業電商研究機構網經社數據,電商平台女裝品類的網購退貨率近年來呈現顯著攀升態勢:2019年平均退貨率約為30%,而到2025年已躍升至65%-80%區間。其中,直播電商渠道的退貨率更是居高不下,普遍在80%-90%的高位。
退貨率攀升背後,是電商平台一系列消費者權益保障措施與運營策略的疊加效應。近年來,「七天無理由退貨」、「運費險」、「僅退款」等政策的普及,降低了消費者的購物決策門檻;而平台算法對低價商品的高頻次推薦,也在刺激沖動消費的同時,加劇了售後退換行為的發生。
張毅指出,對於退貨率居高不下的電商平台,會出現GMV數據與廣告投放、營銷收入增長脫節的異常現象。
為避開GMV指標的局限性,互聯網平台曾一度盛行GMV與GTV口徑之爭。GTV(Gross Transaction Value,總交易額)指剔除退貨、無效訂單等因素後的真實交易總額,其與GMV的核心差異在於,GTV更貼近平台實際履約的交易規模。
部分電商平台GMV與GTV統計口徑存在顯著差異,甚至可達40%以上。從行業實踐來看,淘寶、拼多多等重電商平台更傾向採用GMV作為核心指標,以此彰顯平台龐大的交易體量與市場統治力;而美團、滴滴等本地生活服務平台,基於業務高核銷率的特性,更願意使用GTV口徑來反映實際履約規模。
此外,海豚智庫創始人李成東還指出,隨著國家稅務合規政策的持續收緊與嚴格落地,GMV泡沫也將破裂。
根據今年6月發布的《互聯網平台企業涉稅信息報送規定》,電商平台需向稅務機關報送商家、從業者收入等涉稅信息;同時壓實平台責任,要求其核驗涉稅信息,並對信息的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負責。
中國政法大學財稅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分析稱,存在惡意刷單、虛假營銷、偷逃稅款等不合規經營行為的高收入商戶,將受到政策的顯著影響。
「以往很多商家刷單無需承擔稅務風險,導致退貨率居高不下。但稅務合規後,刷單風險急劇增加,可能導致平台訂單量、交易額下滑。」李成東說,接下來部分平台的GMV可能進入負增長時代,平台不願意披露「難看」的數據,背後的邏輯不難理解。
星島視角
GMV指標在中國電商產業發展進程中,從破土萌芽、高歌猛進,到如今部分頭部平台主動淡化,勾勒出一條極具時代特征的曲線。
當下,盡管GMV增長數據「不好看」,但作為反映規模的核心指標,其在電商生態研究與商業決策中的參考價值依然不可替代。
GMV隱入幕後,我們應該更聚焦平台的收入與利潤指標,衡量其經營效能與增長潛力——關注增長質量,而非局限於增長數量。
與十五年前高增長期相比,如今的電商生態已構築起多維立體格局:直播帶貨、社交裂變、內容種草等新興業態百花齊放;C2M(消費者對工廠)、S2B2C(供應商對企業對消費者)等模式重構供應鏈;AI、區塊鏈溯源等技術嵌入運營鏈條;OMO(線上融合線下)消費場景疊代,這些正在推動電商行業升級。
消費者的觀念也在發生變化,更加注重商品質量、服務體驗以及個性化需求的滿足。在此趨勢下,平台需將運營視角從短期交易規模轉向長期用戶價值深耕,重點聚焦用戶活躍度、覆購率、滿意度等精細化指標。
文丨《星島》見習記者屈慧
編輯丨周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