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詐騙高峰︱港漂新生洩資如「裸奔」 陷阱遍布生活環節
發佈時間:09:40 2025-09-28 HKT

一名內地來港女學生疑因遭假冒官員騙錢,月初不幸墜亡。今次悲劇再度敲響反詐警鐘,香港城市大學媒體與傳播系副教授、反詐專家劉肖凡向《星島》披露,每年9至11月是來港新生被騙高峰,從留學中介到網上辦卡,新生個人數據外洩程度嚴重,猶如「在網上裸奔」。騙徒手段無孔不入,覆蓋租房、兼職、社交等生活各方面。開學至今,涉及YouTube會員訂閱、演唱會黃牛票類的騙案猖獗。
▍中國組記者高遠 ▍
本月10日凌晨1時半,一名18歲初來港的內地女生在西營盤住所墜亡,現場檢獲遺書。據悉該女生前誤墮假冒官員電話騙案,蒙受損失。類似騙局並非首例,去年底18歲港大內地女學生小何(化名)也遭遇類似騙案,騙徒冒充中移動職員稱她捲入洗錢案,要求下載一款應用程式以監控其手機頁面,並逼其先後轉帳14次、共計920萬(港元,下同)「自證清白」。
去年被騙內地生平均損逾70萬
近年來內地生頻頻成為騙徒作案目標。本港警方數據顯示,去年共接獲327宗內地學生在港涉及電騙案,損失總金額超2.3億,平均每位學生被騙逾70萬,當中8成受害人是首年到港,部分內地生在開學前已被捲入騙局。
中國聯通-香港城市大學智能反詐聯合實驗室(下稱「反詐實驗室」)整理的《內地生來港常見詐騙話術分類總結與防騙指南》顯示,針對來港內地生的詐騙主要分為7類,包括冒充公檢法部門、假短信、冒充快遞或航空公司、兼職刷單、低價租房、網購交易、感情社交等。一名港漂告訴《星島》,她曾在Carousell平台賣二手家具,在點擊「買家」發來的收款連結後,銀行存款全數被盜。
城大副教授、反詐聯合實驗室主任劉肖凡向《星島》分析稱,內地生初到陌生環境,即使非常聰明也往往缺乏足夠經驗辨析訊息真假,「身上全是弱點」。而騙徒手法精準狡猾,他們很可能時常關注在港內地生犯了甚麼法的新聞報道,並將之作為詐騙劇本「廣撒網」。當被冒充官員指控「涉嫌洗錢」,或被告知簽證、學歷存在異常時,若事主確有相關經歷就會心虛,騙徒便趁虛而入。
「大家普遍認為社會上有些被騙高危群體,但分析完類似案件後會發現實際是沒有的」,劉肖凡引述香港警方的說法稱,騙徒會為潛在受害者量身訂做騙局,就連相關領域教授也可能上當。
劉肖凡:訂身騙局 教授也可能上當
聯合國毒品與犯罪問題辦公室報告顯示,當前「犯罪即服務」(crime-as-a-service)已成為新型地下經濟模式,專門為騙徒提供技術支援。相較於孤身應對的學生,詐騙集團運作系統化,不僅對全年騙案類型有精準排期,作案手法也極具「科學性」。
劉肖凡舉例稱,騙子會要求受害人到酒店開房接聽電話,以確保在營造緊張氛圍時,身邊無人提醒。
為何來港內地生成為詐騙「精準目標」?劉肖凡坦言,個人資料在流轉過程中的多個環節都可能外洩,「大家就像在互聯網上『裸奔』」。他提到有內地生反映,幫其辦理香港電話卡的中介稱「辦卡即有優惠」,「中介很可能轉手將電話號碼賣給詐騙集團,否則優惠從何而來?類似漏洞比比皆是。」
《內地生來港常見詐騙話術分類總結與防騙指南》顯示,針對來港內地生的詐騙主要分為7類,包括冒充公檢法部門、假短信、冒充快遞或航空公司、兼職刷單、低價租房、網購交易、感情社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