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棋盤︱醫療投訴涉人命與公義 新議會有契機推改革
發佈時間:08:45 2025-11-11 HKT
本港醫療投訴效率及透明度向來遭詬病,繼醫委會早前拖延雙非兒腦癱案15年後永久擱置聆訊,觸發社會強烈反響和政府介入後,社協前日再揭露兩宗個案,當中涉及病人麻醉過後昏迷至今,家屬發現重大疑點後,醫委會未作任何解釋下駁回投訴。改革醫委會多年來困難重重,既受過政治拖累,也因業界阻力而難有寸進,近日連串事件能否成為契機,讓政府聯同新一屆議會推動改革?
醫委會被指「醫醫相衛」 醫療申訴「球員兼球證」
醫委會有法定權力處理醫生註冊、紀律研訊等事宜,其中醫療投訴個案往往涉及複雜醫療程序細節,醫學界向來堅持只有醫生才懂何謂「違反專業操守」。目前醫委會32名委員中,24人是醫生,8人是業外委員,而醫生委員中有7人由醫學會選出。以上安排好處是專業自主,但最大問題是處理投訴時「球員兼球證」,牽涉利益衝突。
相關新聞:
病人照腸胃鏡麻醉致腦部缺氧昏迷至今 醫委會未解重大疑點即駁回投訴 終結紀律行動
醫委會未解醫療事故疑點即終止調查 醫衞界參選人齊促改革:「獨攬三權」難以服眾
香港循英國舊制 英國早已改革設獨立審裁
例如十多年前有一宗離譜個案,涉及兒科醫生陳以誠不當處理初生嬰兒手指導致壞死,醫委會兩度拒絕家屬投訴,直至鬧上法庭,遭法官嚴厲批評投訴程序冗長。個案前後拖了9年,醫委會在2018年才裁定陳以誠停牌半年。類似事件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近日公開的個案顯示,投訴機制欠透明和冗長,不但是公義問題,對病人及家屬更是極度煎熬。
政府曾在2016年提出改革醫委會,增加政府委任委員比例,惟當時環境政治化,建議引起醫學界反彈,更連同反對派號召醫科生包圍立法會、在議會拉布,最終改革觸礁。政府換屆後,2017年曾提出減辣方案,但未觸動醫委會權力結構核心。
自由黨張宇人10多年前已大力推動改革醫委會,他去年提出議員議案,直斥醫委會「醫醫相衛」、「專業自主凌駕公眾利益」,拖延處理醫療失誤投訴。政府當時稱醫護專業一向奉行專業自主,政府重視醫護人員專業水平及道德標準;但數字同時顯示,近6成申訴個案動軏需兩年以上處理,複雜及爭議個案更長。
立法會醫衛界兩名參選人昨口徑一致,表明醫委會應改革,其中現任林哲玄指醫委會體系依循英制,但其實英國早已改革,將醫生行為操守審裁權,分拆到獨立於醫學總會的執業醫師審裁處(MPTS),形容香港改革「遲咗好多年」;另一參選人梁禮賢認為,醫委會必須提升處理個案效率。
社協:市民對醫生信心也是「醫生利益」之一
立法會議員陳凱欣表示,醫委會改革關鍵是如何做,若把審裁權力從醫委會身上剝離,涉及根本權力變化,醫學界必定反彈,須小心處理。她建議先從醫委會組成着手,例如減少醫生互選比例,增加由政府、病人組織等持分者選出的比例;強制秘書處定期向投訴人披露進度及解釋理據等。她相信醫生一定是專業且以救死扶傷為己任,關鍵在於制度上有否方法令業界和公眾信服。
社協幹事彭鴻昌亦指,透明而獨立的醫療申訴制度對醫學界專業形象、市民對醫生信心十分重要,這也是醫生利益的一部分。他認為社會已摒棄政治對抗氛圍,應務實討論完善醫委會組成或設獨立審裁制度,期望政府及新一屆議會跟進。
香港以高質素醫療服務聞名,但若然因為保護主義,拖延醫療投訴,令公義未能彰顯,只會賠上社會代價。且看不時把醫療改革掛在口邊的主事官員,又是否有魄力打破「醫醫相衛」局面。
陳凱欣已報名參與選委界選舉。完整名單請參閱:立法會選舉參選人名單|地區直選區區有競爭 功能界別多新人 選委界50人報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