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北歡而散」壓力最大 江玉歡4年學懂沉穩:政治高深 拿捏時機發聲才有幫助
發佈時間:06:58 2025-10-13 HKT

立法會4年任期中,有新人面目模糊,也有人風格出眾,選委界議員江玉歡明顯是後者。由早期的「北歡而散」事件,到不慎口誤講錯「盲人開車」,以至於民生爭議第一時間現身跟進,江玉歡從來不缺曝光度。近日傳出江玉歡不會再參與下屆選舉,她接受《星島》專訪時表示,目前不談相關意向,但總結4年議會生涯,認為從政者要不斷吸收經驗,比如說她經歷困難後已「學精」,選擇適當時間才公開發聲,對事情更有幫助。
民生爭議第一時間現身跟進
江玉歡的從政風格,是民生事務一有爭議立即跟進,從不吝嗇時間和心力,遇到明顯問題便發聲。由上任初期跟進疫情發展及批評「免針紙」爭議,到跟進小販政策執法問題、前往「三無」大廈關注垃圾收費潛在隱患;由關注殘疾人士泊車位問題,到近月國際熱氣球節引發爭議時第一時間自行買票入場看實況。可以說民生事務一有潛在爭議,江玉歡就快速到達現場,她指有時未必百分百做到求助者的訴求,始終一個人覆蓋面很有限,但會盡力做。
感行政立法互動已提升 獲政府主動聯絡討論簡樸房
在愛國者治港議會中,江玉歡是少數較多批評聲音的人,但她向來少談政治爭議,集中火力跟進民生,所以自問從無觸及愛國者底線。她認為本屆政府推行政策時,很想事情穩妥,擔心爭議發酵。這她一定程度上會諒解,始終這是完善選制後首屆議會,政府也得拿捏平衡,與立法機關共同摸索界線何在,而她認為行政機關可以對立法會再多一些信任,「一些不同意見,其實都是對事不對人,想政府做好一些、市民過得好些,不用太敏感。」
不過立法會4年任期中,她感覺合作關係已有改善,一些政策早期醞釀階段,政府也會主動找議員討論細節,例如《簡樸房條例》,或許因其專業背景,過去也經常跟進物業相關法例,政府草擬過程中多次聯絡她討論,推動時就更順暢。

「北歡而散」事件感最大壓力
江玉歡被貼上「重炮手」的標籤,始於2022年「免針紙」爭議一役批評醫衞局「專橫」,其後與工聯會吳秋北鬧不和,最終「北歡而散」,議員辦事處分家。這對江玉歡政治生涯亦是很重要的一課:「當時我沒什麼渠道聯絡政府,政策有問題就在社交網公開批評。其實我都是想事情好好處理,但社交網有限的篇幅,外間看到,便會很容易誤解你的目的。」所以她現時更多用報章專欄詳細解釋政策看法,而更理想的做法,是察覺有問題時便事先聯絡官員。若問題提前解決,就不用大費周章,若真的無改善,才公開批評。
她指當議員4年最深的體會,是作為政治人物,要在「做回自己」與「現實政治」之中取得平衡。她解釋,政治人物予人感覺要心有城府,不能隨便展露真性情,否則很容易成為弱點,但當事事都要取悅他人,就會失去初心。「我經常都提醒自己當議員是為了什麼。」政治人物每日都要面對大量批評,但不能太過上心,甚或「對號入座」,對事情沒有幫助。
「那次事件(北歡而散)也是我從政至今最大壓力的時期,當時我『無人無物』,遇到問題都不知怎樣反映,公開發了聲,沒想到反應那麼大。現在經過磨練了,要學會沉着一些,學懂如何下政治這盤棋,議會前輩有很多更有效處理方法,在適當時間做適當的事。」江玉歡如是說。
成長的「神雕俠」 學懂沉穩處事
三年前,江玉歡接受《星島》訪問時,曾形容自己風格似金庸筆下的楊過,為人特立獨行,愛路見不平行俠仗義。三年後的今天,她對這份武俠情意結有了新的體會:年少時期的楊過不拘世俗看法,時而離經叛道,但經歷了一系列的磨難後,故事最後的他變得成熟沉穩,成長為受人敬仰的神雕俠,在襄陽為國立下大功。
投射到政治生涯,江玉歡亦由初生之犢不畏虎的發聲,到開始懂得拿捏準確的發聲時機,她認為這也是政治人物的成長之路。她坦言,就算過去已投身社會數十年,政治是一門完全不同的學問,是處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和權力關係,要由零開始學起。她亦感恩這一路上有另一半的支持、議辦同事的陪伴,以及傳媒的幫忙,讓其一路上成長和支撐下去,無論往後以什麼身份服務市民,一樣會記得這份初心。
記者:林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