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棋盤︱學者政黨齊倡議 《施政》料重推租置計劃 消息:無意實行「購房通」或放寬100元印花稅門檻

更新時間:07:15 2025-09-11 HKT
發佈時間:07:15 2025-09-11 HKT

本屆政府視房屋問題為重中之重,特首李家超下周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無論是政界、發展商抑或組織智庫,均提出不同政策倡議,有人期盼引入北水為樓市注入「活水」、放寬100元印花稅適用門檻等,不過政府恐難照單全收。反而有學者及政黨先後提出重啟已暫停20年的「租者置其屋計劃」,回應基層市民置業訴求,值得留意。

王于漸長期推「公屋私有化」 租置助「藏富於民」

租置政策源於回歸初期,社會風氣偏向自由市場,認為政府作為全港最大業主應釋出公共資產價值,讓公屋在市場自由流動,普羅市民亦可平價買樓成為「有產階級」,屬「藏富於民」的最佳方式,持這種觀點的代表人物正是港大經濟學講座教授王于漸。

王于漸提到,公屋作為香港最大的社會資產,潛在價值估計達數萬億元,但由於公屋租戶只有使用權而沒有完整業權,資產未能有效釋放。他認為重推租置計劃,能讓數十萬公屋家庭以可負擔價格實現置業夢想,將房屋價值轉化為個人財富,不僅為基層市民提供向上流動機會,也可減輕政府在房屋管理上的龐大財政負擔。

民建聯倡租置2.0 調查稱8成居民「一定買」

近兩年《施政報告》及《財政預算案》諮詢,立法會最大黨民建聯亦提倡重推租置,除回應基層對置業渴望、避免因寬敞戶政策而搬遷,也可盤活公共資產,估計重售公屋每年可幫補庫房百億元以上。民建聯上月提出「租置2.0」倡議,該黨調查顯示近8成居民稱「一定買」正租住的單位。

過往的租置計劃衍生混合業權、管理亂象等問題,民建聯今次建議只出售樓宇主體及泵房和配電等專屬設施,而商場、車道等公共空間續由房委會管理,以減少責任推諉。不過有政界人士認為,租置計劃其中一個好處,正是讓房委會節省長遠維修和管理開支,民建聯的建議無疑會令這個優點「大打折扣」。另有熟悉屋邨管理的人士則指,樓宇主體和專屬設施的維修開支已佔相當大比例,由房委會承擔部分責任、換取減少業權糾紛,亦是值得權衡。

本屆政府目標將公屋綜合輪候時間降至4.5年,若重推租置計劃,會否減少可供編配單位,拉長輪候時間呢?政界中人認為,政府會按部就班推行,先充分調查居民意願才挑選合適屋邨,加上新的公營房屋供應陸續到位,相信對整體輪候時間不會有根本影響。

不會推「跨境購房通」、放寬100元印花稅門檻

私樓方面,港區人大代表今年3月兩會聯名建議推行「跨境購房通」,便利內地人來港買樓,為樓市注入活水;同時又有商界和政黨提倡調高徵收100元印花稅的物業價值上限至600萬元,引起社會熱論。

不過,據悉政府無意推出兩項措施,原因是政府有責任保持樓市健康穩定發展,並優先保障本地居民住房需求。消息人士指,雖然樓價已從高位下跌約三成,但調整仍是有序可控,加上美國減息刺激樓市的預期不容忽視,目前不宜貿然引入外來資金推高樓價,增加本地人「上車」難度。

消息人士:優先保障本地需求

歸根究底,香港樓價負擔仍然沉重,國際房屋負擔能力報告顯示,本港樓價連續15年成為全球樓價最難負擔的城市。發展商手上有大批貨存不推售,反而期望外來資金打救,無非是寄望政府出手「托市」,令他們繼續推高樓價,最終埋單的,又是一眾渴望上車的小市民。

 

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