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t Chat 湊仔經】嬰兒先天性心臟病 發現徵狀盡快求醫
發佈時間:07:00 2021-05-09 HKT

根據統計數字顯示,每一千名剛出生的嬰兒當中,約有八至十名可能是先天性心臟病患者。他們於胚胎形成期間,心臟出現結構異常,導致出生後出現心臟問題。較為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病有「心漏症」,包括心房間隔缺損或心室間隔缺損;也可能是心瓣問題,如主動脈心瓣狹窄;亦有是血管錯位、主動脈狹窄等。
近來有針對先天性心臟的研究看是否跟基因或遺傳有關,發現有基因異變的可能情況但其影響未必是最主要或單一的原因。大部分先天性心臟病的成因到目前為止仍未確知,但有些已知原因是孕婦在懷孕期間有吸煙、飲酒的習慣;或曾受X光輻射影響;或感染德國麻疹等,這些都有機會導致胚胎異變從而影響胎兒心臟發展。胎兒本身染色體問題如唐氏綜合症的小朋友,亦相對較容易出現先天性心臟病如心漏症。
時有家長詢問,既然是「先天性」心臟病,能否及早在產前檢查時找出問題?一般而言,胎兒的心臟較小,細微異常未必能在影像檢查中偵察出來,但若問題較為嚴重,如胎兒的心臟血管分布混亂、心臟間隔錯誤等,產前檢查被發現的機會則較高。
先天性心臟病大致可分為紫紺性及非紫紺性兩種。紫紺性患者數目相對較少,因嬰兒受心臟結構異常的影響導致血氧不足,令臉部尤其嘴唇、身體 和指甲等位置呈現紫藍色;非紫紺性患者看來則與一般小朋友無分別,他們在剛出生後首幾個月未必能被察覺患病,要到後期當心臟負荷出問題,出現氣喘、食欲欠佳、發育較同齡孩子緩慢等情況時才被發現。
如發現嬰兒出現以上臉色有異,或出現氣喘、食欲欠佳、發育較同齡孩子緩慢等情況,建議盡快尋求醫護人員的意見。先天性心臟病的治療取決於病情的嚴重程度,較嚴重者須接受手術或介入性導管治療,以糾正、修補結構問題。藥物治療只為輔助性質,例如用利尿藥減少心臟負荷,避免心臟發大,但無法從根本解決問題。至於病情較輕微者,則須緊密接受觀察,如情況轉差,也能及時得到適切治療。
資料提供:英國保誠保險客席健康教育顧問、 兒科專科醫生張蔚賢
註:以上內容只供參考,如有疑問應諮詢醫生或專家意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