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夜啼中醫調理法助孩子整晚安睡 附6大健脾養心食療+3個按摩穴位︳親子健康

更新時間:12:48 2025-11-16 HKT
發佈時間:12:48 2025-11-16 HKT

小兒夜啼,困擾不少家長。孩子夜間頻繁哭鬧、難以安睡,不僅影響發育,也令家長疲憊不堪。在中醫看來,小兒夜啼並非單純的「鬧覺」,而是心、脾、肝等臟腑功能失調的外在表現。孩子臟腑嬌嫩,心神未穩、脾胃虛弱或肝氣不舒,都可能導致夜間啼哭。調理小兒夜啼,需從根源梳理臟腑問題,結合食療、護理與穴位按摩,既能緩解當下的哭鬧症狀,亦能穩固孩子的體質基礎,讓夜晚回歸寧靜。

心神安,夜安眠:從「心」入手穩睡眠

中醫認為「心主神明」,孩子心神發育尚未完善,若心神不寧,便容易夜間驚醒、啼哭不止。這類孩子常表現為入睡困難,睡着後易因微小聲響驚醒,哭鬧時多伴有煩躁、面紅等症狀。日常調理需以養心安神為核心,通過飲食與環境營造安穩的心神狀態。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食療養心方兩大推介:

蓮子百合粥

  • 材料:去芯蓮子10克、乾百合8克、小米50克
  • 煮法: 將蓮子、百合提前浸發,與小米一同放入鍋中,加適量清水煮至粥稠。
  • 功效: 蓮子能養心安神,百合可清心除煩,小米健脾養胃,三者搭配適合心神不寧的孩子,每日晚餐後少量食用,避免過飽影響睡眠。
(圖片來源:PhotoAC)
(圖片來源:PhotoAC)

桂圓紅棗水

  • 材料:桂圓肉5克、去核紅棗2顆
  • 煮法:加入300毫升清水煮15分鐘,放溫後飲用少量。
  • 功效: 桂圓能補益心脾、養血安神,紅棗補中益氣,適合氣血不足、心神失養導致的夜啼,但注意桂圓偏溫,孩子若有上火症狀(如口舌生瘡)需暫停食用。

脾胃和,夜靜謐:從「脾」調理除夜啼

「脾為後天之本」,孩子脾胃功能薄弱,若飲食不當(如睡前過飽、輔食過於油膩),易導致脾胃運化失常、積滯內生,進而引發夜間腹脹、腹痛,使孩子哭鬧不止。這類夜啼的孩子多伴有口臭、舌苔厚膩、大便酸臭等症狀,調理需以健脾和胃、消食導滯為主。

(圖片來源:PhotoAC)
(圖片來源:PhotoAC)

食療健脾方兩大推介

山楂麥芽水

  • 材料:去核山楂5克、炒麥芽8克
  • 煮法:加入250毫升清水煮10分鐘,放溫後飲用。
  • 功效: 山楂能消食化積,炒麥芽健脾開胃,適合因飲食積滯導致夜啼的孩子,每日1次,飯後飲用效果更佳。
(圖片來源:PhotoAC)
(圖片來源:PhotoAC)

山藥南瓜粥

  • 材料:山藥15克、南瓜15克、大米50克
  • 煮法:將食材一同放入鍋中,加適量清水煮至粥爛。
  • 功效: 山藥健脾益氣,南瓜潤肺健脾,且口感軟糯,容易消化,適合脾胃虛弱的孩子,可作為晚餐主食。

肝氣舒,夜安寧:從「肝」疏導止哭鬧

孩子「肝常有餘」,若受到驚嚇(如突然的巨響、陌生環境刺激)或情緒壓抑,易導致肝氣鬱結、肝火偏旺,進而引發夜間哭鬧。這類夜啼的孩子多表現為哭鬧劇烈、不易安撫,部分孩子還會出現手腳發涼、驚跳等症狀,調理需以疏肝理氣、鎮靜安神為主。

(圖片來源:PhotoAC)
(圖片來源:PhotoAC)

食療疏肝方兩大推介

蓮子心茶

  • 材料:蓮子心1 - 2克
  • 煮法:用溫開水沖泡,放溫後飲用少量。
  • 功效:蓮子心能清心肝火、鎮靜安神,適合肝火偏旺導致的夜啼,但蓮子心味苦,可適當加1 - 2滴蜂蜜調味(需確保孩子對蜂蜜不過敏,且年齡超過1歲)。
(圖片來源:PhotoAC)
(圖片來源:PhotoAC)

銀耳百合飲

  • 材料:乾銀耳5克、乾百合5克
  • 煮法:加入300毫升清水煮20分鐘,放溫後飲用。
  • 功效:銀耳滋陰潤肺,百合清心疏肝,適合因肝氣不舒、心神受擾的孩子,每日1次,睡前1小時飲用為宜。

穴位按摩:家長動手助孩子安睡

每天花5至10分鐘為孩子按摩以下穴位,能疏通經絡、調理臟腑,有效緩解夜啼症狀。按摩時力度要輕柔,以孩子感覺微微酸脹為宜,按摩後可輕輕拍打孩子背部,幫助其放鬆身體,為入睡做準備。

(圖片來源:PhotoAC)
(圖片來源:PhotoAC)
  • 神門穴(腕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橈側凹陷處):用拇指指腹輕輕按揉,每次一分鐘。神門穴是心經原穴,能養心安神,緩解心神不寧引起的夜啼;
  • 足三里穴(膝蓋下三吋,脛骨前肌外緣):用食指和中指併攏輕輕按揉,每次一至兩分鐘。足三里穴是健脾要穴,能增強脾胃功能,改善因脾胃虛弱導致的夜啼;
  • 小天心穴(手掌根部,大小魚際交界處的凹陷中):用拇指指腹輕輕按揉,每次兩分鐘。小天心穴能鎮靜安神、清熱利尿,適合因驚嚇或肝火偏旺導致的夜啼。

結語:辨證調理,讓孩子安享好眠

小兒夜啼的調理,關鍵在於 「辨證施治」。家長需仔細觀察孩子的夜啼特點:是入睡困難還是夜間頻繁驚醒?哭鬧時是否伴有腹脹、口臭或驚跳?這些細節都是判斷臟腑問題的重要依據。通過飲食調理臟腑、日常護理營造舒適環境、堅持穴位按摩疏通經絡,既能緩解當下的夜啼症狀,亦能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牢固體質基礎,讓孩子早日擺脫夜啼困擾,安享每一個寧靜夜晚。

(圖片來源:PhotoAC)
(圖片來源:PhotoAC)

古鎧綸中醫師
康河中醫診所顧問中醫師,中醫專欄作家,在香港行醫逾十年,曾獲英國外交部志奮領獎學金,留學劍橋。身為三孩之父,磨練出寶貴的育兒保健心得。他的經歷充滿生活智慧,關心解決家庭男女老少的疑難雜症。著作有《中醫爸爸的兒科天書》。

古鎧綸中醫師
古鎧綸中醫師

相關文章︳流感與感冒究竟有何分別?中醫教認識4大常用方劑:有這些徵狀服「銀翹散」 「小柴胡湯」有這功效︳親子健康

相關文章︳ADHD︳中醫:臨床證實一方法對改善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有效果顯著 4款中醫方劑臨床推薦︳親子健康

相關文章︳止咳︳小朋友咳嗽調理全攻略 從肺脾入手 中醫推介食療+兩大穴位按摩助暢快呼吸︳親子健康

相關文章︳護眼︳從臟腑調理開始守護明眸 中醫:肝腎入手紓緩眼部不適 附3款護眼食療+按摩法︳親子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