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教常犯陷阱:口是心非的壓力 關心孩子學業也要留意的3個說話技巧小貼士︳兒童心理

更新時間:17:37 2025-11-06 HKT
發佈時間:17:37 2025-11-06 HKT

許多父母口頭上強調「希望孩子快樂」,但在實際生活中,卻過分專注於學業成績和表現。這種「口是心非」的焦慮不僅壓垮了孩子的情緒,更容易將父母的愛誤化為只看結果的有條件接納。為人父母的應該要學懂平衡「期望與關愛」,才能令孩子在健康的親子關係中重建自信與安全感。

條件式自尊與焦慮

在成績導向的家庭氛圍下,很多孩子會把自己的價值與分數、能力緊緊捆綁,形成「條件式自尊」 —— 只有達到父母理想,才能獲得愛與認同。心理學研究發現,這種自尊模式會讓孩子長期處於焦慮狀態,容易產生挫折感、自我否定,甚至有抑鬱等心理困擾。

(圖片來源:PhotoAC)
(圖片來源:PhotoAC)

有些小孩在父母嚴格要求下,遇到一點失敗便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被愛」;更嚴重者甚至表現出自卑、退縮、膽怯或拒學,睡眠和飲食亦受影響。朋友Susan極重視兒子的分數和排名,當收到兒子Matthew的成績表時,即時會說:「只要你盡力便好。」可是過了幾天卻會問兒子:「你的同學阿達今次成績如何?」、「點解今次成績會差咗?」後來Susan漸發現Matthew逃避做功課,對學習失去動力,甚至經常抱怨肚痛、失眠。 

(圖片來源:PhotoAC)
(圖片來源:PhotoAC)

實踐「成長型思維」更換溝通方式

其實父母與孩子之間溝通的言語力量,比分數本身更具影響力。心理學上的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理論強調:透過讚賞過程和努力,而非僅看成果,能幫助孩子理解成功是由持續改善與突破積累而成,而非一次性的成績定輸贏。家長應學會把重點由「你考第幾」轉向「你覺得這次學到甚麼?」、「遇到甚麼困難?」、「你有甚麼新嘗試?」。我建議Susan開始嘗試用正面的語氣與兒子討論學業:「知道你花了時間預備考試,雖然今次不算好成績,不過你比上次更努力已值得俾個like你!」這種改變方法,令兒子慢慢感受到家人的理解與接納,亦變得主動溫書做功課。

(圖片來源:PhotoAC)
(圖片來源:PhotoAC)

「成長型思維」其中一個技巧,是用「尚未掌握」(Not yet)鼓勵孩子,避免一味批評。例如孩子遇挫時,可說:「你只是還未掌握這部分,不妨想想有沒有新方法或問問老師。」這不但減低失敗的恐懼,更讓孩子知道父母關心的是他們的成長和努力,而非一時得失。

(圖片來源:PhotoAC)
(圖片來源:PhotoAC)

接納不完美提升自我價值

安全感與自尊是孩子心理健康和成長的基礎。父母在孩子成績未如理想時,若能表達理解和支持,反而更能激發孩子嘗試新事物,勇敢面對挑戰。家長如果在孩子失敗後給予肯定與包容,他們更容易從困難中重建信心,學會面對挫折和改進自己。曾有家長坦然告訴老師其孩子成績未如理想,但強調「我希望他在學校開心,願意多嘗試新活動」。結果在學校的適當配合,和家長與老師支持下,孩子逐步減少因名次焦慮而自我否定,開始主動參與小組討論,表現比以往更有自信,學業成績亦漸漸好起來。

(圖片來源:PhotoAC)
(圖片來源:PhotoAC)

給關心學業成績的家長3個改進說話技巧小貼士

  1. 與孩子討論學習過程,少問分數,以鼓勵努力為主;
  2. 以「尚未掌握」代替否定,幫助孩子從錯誤中成長;
  3. 成績不理想時,主動表達包容和愛,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圖片來源:PhotoAC)
(圖片來源:PhotoAC)

 臨牀心理學博士鄭穎珩Profile
.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亞洲家庭治療學院院士
.美國婚姻及家庭治療學會會員

臨牀心理學博士鄭穎珩
臨牀心理學博士鄭穎珩

相關文章︳如何開導失去至親的孩子 給喪親孩子家長的3個實用小貼士︳兒童心理

相關文章︳小朋友乖巧聽話其實是「消極配合」?3步用助孩子打開心扉︳兒童心理

相關文章︳輔導孩子重拾校園正能量 3個和孩子一起建立返學適應力小貼士︳兒童心理

相關文章︳父母要勇於跟孩子認錯 給家長重建親子關係的3個小貼士︳兒童心理

相關文章︳管教常犯陷阱:當父母的憤怒成為孩子的枷鎖 3個家長自我控制情緒小貼士︳兒童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