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向教育│專家教4個管教實戰情境助家長應對 做好親子溝通家庭自然正向
發佈時間:07:15 2025-11-14 HKT
正向教育︳相信不少家長會疑惑,學校大推「正向教育」,拋出甚多專有名詞如幸福五元素PERMA:正向情緒(Positive Emotion)、全情投入(Engagement)、人際關係(Relationship)、意義(Meaning)和成就感(Accomplishment)、24項性格強項、抗逆力和幸福感等,可是如何理解?又如何實踐於管教中?香港樹仁大學輔導及心理學系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專題課程項目經理、註冊輔導心理學家章景輝(Jacky)笑言:「家長感到不明所以,全因很多項目都只是同學參與,其實不用想得太複雜,落地一點,一切由做好親子溝通開始。」
校園建起安全網
在心理學層面,正向教育的堀起要由過往的心理學以「病態角度」理論說起,簡而言之傳統心理學側重研究,就是由負面情況或情緒引起心理疾病。「近代美國心理學家Martin Seligman於是提出發展正向心理學,從研究發掘個人優點及強項來提升幸福感,結果正向思維對精神健康大有效益。」對於現時中小學推行正向教育,身為輔導心理學家的Jacky樂見其成。「個人認為是好事,師生皆得以學習用正向眼光欣賞自己,讓老師懂得看見學生的成長與進步。試想想,師生關係融洽,學生感受到校園內有人疼錫自己,怎會抗拒上學呢?」良好的溝通與正向的師生關係,有助鞏固孩子的情感發展,這正是PERMA理論中「人際關係」所強調的重點。「如果孩子不快樂,但返回學校有信任的老師可以傾訴,正正是一張強而有力的安全網,可以更有效保護孩子。」

花時間滋養關係
相信家長最想知,如何依着「正向教育」的模式來管教孩子。「說管教是言重了,講到底都是維繫親子關係,大前提都是溝通。」Jacky說家長很多時陷入了理論中,親子關係毋須一定要發揮24項性格強項種種,「相處時傾到偈至係最重要」。「家長常說孩子唔聽話,大家相處時,你有沒有回應過孩子的情緒?簡單如放學後拖着孩子回家,孩子開心分享上學的事情,家長有回應嗎?會不會你有你走、他有他行呢?這些平日的相處點滴,正是建立溝通關係的關鍵。預防勝於治療,不是有事才想方法解決,平日無風無浪已經要建好防波堤。」Jacky說小朋友非常容易滿足,他們長大後,往往會罕記自己曾經得獎、備受稱讚的小片段,所以家長能讓孩子抓緊生活上開心快樂的一刻,已經有效提升幸福感並達到正向教育的目的。
可是孩子總有頑皮時,在正向教育原則下,若然孩子犯錯也不能責備?「首先當然不鼓勵鬧仔,正向教育鼓勵家長培養正面親子關係,但不代表孩子犯錯時不管教,重點是要糾正孩子錯誤的行為,不要盲目讚賞,比如偷竊是犯法行為,總不能說孩子是有苦衷就不責成吧!」如果遇上狀況令家長生氣,Jacky說可以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我好嬲,因為你偷了同學的文具。」切記是事實陳述,真誠表達,點到即止。「明白家長管教子女,有時候真難以控制情緒,很多媽媽脾氣過後就會責備自己,如果不是一些極端情況或做出傷害孩子的行為,媽媽們,先放過自己,生氣是正常的。」
一段正向的親子關係是親密而有界線,孩子放心分享心事,大人能明白孩子心情,彼此摯誠交流,因此所有關係都需要滋養、用心栽種。「我們往往忘記跟最親密的人維持良好關係,親子關係和其他關係一樣需要好好維繫,用心滋養,敞開心扉坦然相處。」

專家教路:4個管教情境分析
J:Jacky
場景1:欣欣是小一生,某天媽媽接到老師來電,告之欣欣於課堂上偷吃餅乾,媽媽可以如何在不責罰情況下跟欣欣解釋事情輕重?
J:首先,家長先注意自己的語氣和態度,不用開始就講「要守秩序」這些道理,因為孩子根本不明白,直接跟欣欣講老師致電這件事,表達「只是想知道發生甚麼事?可以告訴我嗎?」,這種情況可能是為食,也可能是更單純真的肚餓了,那就對症下藥或許改變早餐的分量、帶備多一點小食在小息時進食,甚至跟欣欣一起商量對策,孩子感受到家長的理解與尊重,才解釋其犯錯的地方。

4招小撇步
- 雖然很難,但溫柔而堅定的語氣永遠有用。
- 孩子未講先喊好正常,給予適當的時間和空間,抒發情緒。
- 家長大反應,孩子就會大反應。
- 這個情境背後深意是親子坦誠,家長坦承表達關注,與孩子一同討論解決方法。
場景2:中秋節家人聚餐,志成跟表弟因為爭吃雞髀而吵架,志成爸爸告誡他「表哥要讓表弟」,志成感到委屈並認定爸媽偏心。
J:華人社會常要孔融讓梨,但小朋友想法直接「點解要讓?」,分享是美德但如果雞髀本來是表哥,為何要用「強迫」方法讓出雞髀?真正分享是無關大細、當「我願意」變成「我被迫」,當然哭鬧,爸爸可嘗試問兒子是否願意分少少雞脾給表弟,願意與否也要尊重,同時也嘗試以另一種食物如雪糕吸引表弟,當二人完全情緒平靜,才嘗試講道理。
3招小撇步
- 年長的孩子不想「分享」,不要因此責備其小器;要了解不想分享的原因,有時未必不合理。
- 當年長孩子願意分享,大人要讚賞他,正面回饋。
- 教導年幼孩子,不能以哭鬧達到目的,應禮貌詢問人家是否願意分享,也要有被拒絕的準備。
場景3:「我數到三,你再不收玩具,我就把它們全部丟進垃圾桶!」子健下午玩完積木後,一直不肯收拾,媽媽忍耐久了、即將爆發,這場情緒風暴一觸即發。
J:坦白講,去到這地步,媽媽真是會爆發(笑)。數「一、二、三」真不是理想方法,明白家長好忙,很多時是遠距離叫孩子收拾,而孩子總會答「知道」,實則覺得「都未數到三」,所以媽媽應該走到孩子身邊講「執玩具」,因為孩子不明白媽媽因何緊張,而媽媽有感「要叫到第10次至做」,她已累積了九次挫敗感,怎會不生氣呢?
2招小撇步
- 媽媽可要求孩子一齊執拾,講明「你執這個、我執那個」。
- 家長一旦表現𢛴憎,孩子就會聚焦「你咁緊張做咩」而忽視最初指令「執玩具」,冷靜清晰在孩子面前發出指示,孩子較願意遵循。

場景4:小晴是一位SEN孩,一天跟父母到快餐店,發現一心想吃的奶昔賣光了,小晴立即大叫大喊,當刻爸爸情緒也被帶動有點激動,最終一家人好不容易離開快餐店,媽媽事後回想自責沒有照顧好孩子,又因丈夫生氣而苦惱。
J:這是常見情境。首先要明白,世上沒有完美家長,當孩子特別是SEN孩子哭鬧,帶動到家長也有情緒,可能是部分家長的日常,家長不要過分自責。至於如場景中情況,家長可運用「情緒輔導管教模式」,先關顧孩子的情緒需要「知你不開心,但奶昔已經賣晒,不如我們先吃蘋果批,明天再來買奶昔」,明確告訢孩子事實(奶昔賣光),然後是處理方法 —— 不是不買,只是遲一點買,讓孩子理解還是有機會達成心願。
3招小撇步
- 常說孩子是看着家長情緒做人,但家長不要過分追求完美,也不要只是「顧住個仔」而沒有闗顧自己。
- 明白孩子哭鬧會尷尬,令事情變得複雜,如果可以的話,或許先遠離「事發地點」,彼此也冷靜。
- 事後家長間可嘗試討論事情,看待這是一個學習過程,共同找出調整情緒方法。

文:劉佩樺 圖:資料圖片、受訪者提供
相關文章︳正向教育│從「好I」到主動關懷 佛教中華康山學校 引導學生學會看見自己的價值
相關文章︳正向教育│保良局錦泰小學9種正能量融入正向教育 30分鐘小息延長快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