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導小孩接納不當行為 先學習分辨對錯 從中學社會規則與情感表達︳兒童遊戲治療
發佈時間:13:58 2025-10-23 HKT

當父母的教導方式必須正面,每句說話都是正向,讓小朋友正能量滿滿。但這種正向思維最後能否幫助小朋友成為更明白事理的人,就這點我會帶有疑問,因為一味正面只會導致小朋友思考單向,認為世界全是美好。
跟孩子一起分析「個案」再討論
我最近在網上看到一段短片,數個小孩子坐着校車,在車上有一位拍攝視頻的男孩子在過程中不斷以譏諷言語指向校車姨姨,中間還夾着一些不當用語,同車的小朋友也有不同程度的加入。
我給兒子看這段短片,我先問他覺得那位小朋友做得怎樣,他的回應是我預期的,說那位小朋友做得不對。但同樣的情況發生在他獨自面對時,又會否出現同樣答案?他會否加入那位小朋友的行列,一起謾罵他人?這時便需要教他們如何分辨是非。當兒子五歲時,我會教導他甚麼是粗言穢語,當然我的方向不是要他說,而是想他知道甚麼是不當的話。我又會讓他了解怎樣才算欺凌,被欺凌的同學會面對甚麼樣的壓力和傷害。這樣的教育是希望兒子有所警惕,擁有分辨對錯的能力,不當行為往往是孩子在探索自我、表達情感或尋求注意的一種方式。

首先,教育者應明確,不當行為並非天生,而是孩子在學習社會規則、情感表達及人際交往時的自然表現。通過理解這一點,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可以以更寬容和開放的態度來接納孩子的不當行為。
不當行為的教育意義
接納不當行為並不意味着放任不管,而是通過這些行為引導孩子學習如何應對和處理錯誤。例如,孩子可能會因為情緒失控而發脾氣,這時家長可以藉此教授情緒管理技巧和自我調節方法。通過這種方式,孩子不僅能學會認知自己的情緒,還能在未來的生活中更好地處理各種壓力與挑戰。
如果我們只教導小朋友一切美好的事,小朋友的思維便只跟從一種模式思考,而不懂多角度分析,假若有外界影響他們,便會失去判斷力而可能作出不適合的決定。其次是小朋友的抗壓力,如小朋友不懂辨清事情,很容易走向意志消沉的狀況。
在生活過程中有很多機會可以讓小朋友學習到何謂不當行為,有時在公園、視頻、餐廳都可看到,家長們要邊看邊教導小朋友,引導他們看事情的角度,分析事件的經過,也可讓小朋友說出個人觀點。雖然要接納不當行為,但這並不意味着允許其繼續。制定明確且合理的規則,幫助孩子瞭解哪些行為是可接受,哪些是不可以的。通過這種方式,孩子能學習自律,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教育從來沒有一套既定機制,要因應小朋友的理解能力,家庭習慣及家長的溝通來達至有效的學習環境。大家不妨多與子女一同傾談,對於小朋友接納不當行為有莫大的幫助。
袁志楓Jack 兒童遊戲治療師
一位在職爸爸,希望透過遊戲治療的方法令家長們輕鬆在家教育小孩。「家」 是教育的起步點,如能在小朋友成長早段介入,往後就能輕鬆管教。家長和小朋友的誤會往往是大家頻率sync不到所致,我會透過這平台讓大家重新認識你的小孩。

相關文章︳生育前準備請騰出陪孩子的時間 別忽視小朋友要求只作指令 學情緒處理3部曲︳兒童遊戲治療
相關文章︳一個家庭最可怕是窒息的說話方式 習慣性批評與一個港人習慣影響親子關係︳兒童遊戲治療
相關文章︳小朋友的到來是要給父母好好上一課!這種應對方式令親子關係越走越遠︳兒童遊戲治療
相關文章︳擔心小朋友很少和其他人互動?專家教4個社會性遊戲理論拆解原由︳兒童遊戲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