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勇於跟孩子認錯 給家長重建親子關係的3個小貼士︳兒童心理

更新時間:17:05 2025-10-12 HKT
發佈時間:17:05 2025-10-12 HKT

在香港這個競爭激烈的教育和社會環境中,親子間的信任尤為重要。當發現言行矛盾、過度管教或情緒忽視已經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時,父母如何及時修補這份信任?國際兒童心理學研究指出,誠懇承認錯誤和持續一致的行動是修復關係的關鍵。只有勇敢面對自己的缺失,父母才能搭建起孩子重新信賴的橋樑,促進親子關係的良性循環。

真誠是重建的橋樑

香港父母常因「面子文化」而不易承認錯誤,但心理學研究強調,道歉是一種展現情感成熟與責任感的行為,能有效打開孩子的防衛心理。真誠的道歉能增加孩子的安全感,讓他們感覺被尊重和理解。曾有一位父親因催促女兒提升成績,情緒激動時說出傷人的話,事後他勇於向女兒坦白:「爸爸當時太着緊,唔應該咁講你。」這番真誠的表達,女兒雖然初時回應冷漠,但漸漸開始打開心扉。

(圖片來源:PhotoAC)
(圖片來源:PhotoAC)

國際兒童心理健康權威John Bowlby的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中解釋一段關係的修復過程,父母必須願意展示脆弱與悔意,孩子才能感到真正的情感連結,並學會自己如何誠實面對錯誤與原諒他人。這樣的家庭互動,有助穩定兒童的情緒發展與依附安全感,也可減輕孩子內心的焦慮與憤怒。良好的情感修復過程,需要父母展示脆弱與悔意,孩子才能感受到親子間的情感連結並願意原諒,這對於形成穩定的依附關係至關重要。

(圖片來源:PhotoAC)
(圖片來源:PhotoAC)

平衡要求與尊重是信任基礎

香港家庭因應激烈的升學競爭,許多家長給予孩子極高的學業期待,導致嚴格的管教風格。兒童發展心理學角度看,過高且不切實際的期望容易引發孩子的壓力感和無力感,從而帶來叛逆與情緒疏離。父母應根據孩子的能力和興趣設訂實際目標,並保持管教的一致性。適度的嚴格結合溫暖支持,既能讓孩子感受到規範的重要,也能感受到被尊重。曾有個案中的小明(化名)媽媽說:「我學懂唔係要佢每次都最高分,而係見到佢有進步,佢自己都開心。」這種模式符合社會情感發展理論,強調孩子透過正向回饋建立自尊與自主性。家長的管教質量和態度直接影響孩子心理健康發展,「公平且尊重」的管教態度更能促進孩子的穩定情緒和信任感。

(圖片來源:PhotoAC)
(圖片來源:PhotoAC)

循序漸進重建由日常細節做起

香港的高壓環境使不少親子關係因誤解和矛盾而產生裂痕,信任一旦破裂非一朝一夕可修復。根據心理依附理論,穩定持續的正向互動是重建信任的基石。

具體做法包括堅守承諾,用溫和語氣溝通,以及主動傾聽孩子的想法與感受。心理學家建議,家長每日安排固定的親子交流時間,如晚飯後抽出15分鐘放下手機,專心與孩子聊聊學校生活和內心感受,有助提升情感連結與安全感。此外,父母要有耐心,尊重孩子需要時間原諒和接納,切忌強逼原諒或輕視孩子的情緒。透過誠意和行動雙管齊下,才能真正促進親子關係健康發展。

(圖片來源:PhotoAC)
(圖片來源:PhotoAC)

重建親子關係給家長的3個小貼士

  1.   父母在需要時真誠道歉,主動承認錯誤並解釋原因,增強信任;
  2.   對孩子設定合理目標,尊重他們的能力,減低不必要壓力;
  3.   建立親子時間,每日安排固定時間,促進溝通與理解。
(圖片來源:PhotoAC)
(圖片來源:PhotoAC)

 

 臨牀心理學博士鄭穎珩Profile
.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亞洲家庭治療學院院士
.美國婚姻及家庭治療學會會員

臨牀心理學博士鄭穎珩
臨牀心理學博士鄭穎珩

相關文章︳子女升中父母由管教到同行 「孩子踏入青春期保持親子關係」3個小貼士︳兒童心理

相關文章︳如何開導失去至親的孩子 給喪親孩子家長的3個實用小貼士︳兒童心理

相關文章︳小朋友乖巧聽話其實是「消極配合」?3步用助孩子打開心扉︳兒童心理

相關文章︳輔導孩子重拾校園正能量 3個和孩子一起建立返學適應力小貼士︳兒童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