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心小朋友很少和其他人互動?專家教4個社會性遊戲理論拆解原由︳兒童遊戲治療
發佈時間:18:41 2025-10-08 HKT

很多家長早於小朋友二至三歲階段便問我:為何我小孩不和別人互動?為何他們總是一個人玩?是不是有自閉症⋯⋯這種問題幾乎每月都有家長向我查詢。要知道,小朋友從零歲到六歲是一個向外界學習的重要時間,在我們遊戲治療中,有些理論是根據栢頓(Parten)的社會性遊戲理論來了解小朋友的行為。
社會性遊戲理論1:旁觀遊戲
幼兒在觀看其他小朋友玩遊戲,可能會與正在玩的人說話,但並不參與其中。這些小朋友都只是以眼睛觀察,過程中他們是會投入,但只限眼睛的移動。
社會性遊戲理論2:單獨遊戲
幼兒自己一個人玩玩具,不與他人進行任何形式的社會互動。所謂的單獨遊戲就是一個人自己和自己玩,就算有外來的人經過也不會對他造成任何影響。

社會性遊戲理論3:平行遊戲
幼兒在其他孩子旁邊玩着相同或類似的玩具,但彼此之間沒有交流或合作,各自獨立地玩。就好像兩名小孩各自在玩積木,過程中大家都不會和對方溝通,也不會交換積木,直至完結。

社會性遊戲理論4:協同遊戲
幼兒開始與其他孩子一起玩,但仍以個人興趣為主,彼此之間沒有明確的共同目標或互相協助,只是共享玩具或活動。以積木為例,這階段他們會有限度溝通,可能會交換積木,但仍然在各自的崗位上玩耍。

合作遊戲是最高級的社會性遊戲階段,幼兒與其他孩子一起玩,彼此之間有分工與互相協助,共同達成一個遊戲的目標,好像一個迷你社會,會有互動、目標、協商等的社交技巧。
家長可根據栢頓這理論再觀察小朋友的能力去安排合適的訓練給他們。
除了認知小朋友的成長過程外,我們還需要加入不同訓練給小朋友,多給予機會去探索。當小朋友的好奇心出現時,在安全環境下給予最大的空間讓他們嘗試,因為只要不斷反覆練習進步會非常明顯。

另外,家長很常替小朋友做「代言人」,為何有些小朋友不怎麼與陌生人相處,很可能是家長在小朋友未開聲前已為小朋友發聲了,導致小朋友沒有正確的途徑和外界接觸;又或是協助小朋友做所有的安排,小朋友未開口說口渴水已經到嘴邊,小朋友未冷衣服已在身上,這會減少很多讓小朋友練習的機會。
袁志楓Jack 兒童遊戲治療師
一位在職爸爸,希望透過遊戲治療的方法令家長們輕鬆在家教育小孩。「家」 是教育的起步點,如能在小朋友成長早段介入,往後就能輕鬆管教。家長和小朋友的誤會往往是大家頻率sync不到所致,我會透過這平台讓大家重新認識你的小孩。

相關文章︳兒童社交能力︳給初小生6個開學社交小錦囊:遇不喜歡的事可溫柔拒絕︳兒童遊戲治療
相關文章︳生育前準備請騰出陪孩子的時間 別忽視小朋友要求只作指令 學情緒處理3部曲︳兒童遊戲治療
相關文章︳一個家庭最可怕是窒息的說話方式 習慣性批評與一個港人習慣影響親子關係︳兒童遊戲治療
相關文章︳小朋友的到來是要給父母好好上一課!這種應對方式令親子關係越走越遠︳兒童遊戲治療